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女性娶不得?!谈我信奉的女权主义

(2006-09-08 00:05:35)
分类: 一顿暴揍
     福布斯杂志8月22日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篇由编辑Michael Noer写的文章《Don't marry career women》(《别娶职业女性》)在全美引起了大争论,他列举众多社会学统计数据说明职业女性的婚姻更不幸福。
 
     此类争论不是什么新奇事,自从上个世纪初妇女解放运动后便时有发生,只是福布斯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类杂志突然力图用科学数据来支持“妇女回家”的口号,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让人费解。福布斯的读者多是商界人士,其中不乏商界女能人,他们恐怕很难同意Noer的观点。难怪福布斯面对指责,马上刊登了同刊的Elizabeth Corcoran女士写的一篇针锋相对的反驳文章《Don't marry a lazy man》。
 
      Noer先生的论点有以下几条:
1,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职业分工分明有效;如今女性也工作,谁也没时间照顾家庭,结果生活质量反而降低。
2,高学历的女性在职场上有机会接触更多精英男性,选择配偶的机会大大增加,更有可能对原配偶产生不满而导致婚外情和离婚。
3,职业女性容易不满足:配偶挣钱比她少她会不高兴;放弃工作回家带孩子她会不高兴,等等,因此给配偶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Corcoran女士的回答很简单:男人和女人都要勇于改变,姊妹们别嫁懒汉。
1,男女双方都有照顾家庭的义务;
2,男性一直在职场上接触很多年轻女性,他们不是更会偷情变心?!
3,男性应该致力于让配偶更满足。
 
      联想起来前几年我国也有相似的大讨论。女性一直在为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力而不断斗争,只要人类有两性,两性之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个并非保守还是思想解放的问题,归根结底,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纷争一样,这是权力之争。就象美国白人对黑人还老拿奴隶制说事感到不满:我们又不是奴隶主,我们的祖先也不都是奴隶主。但白人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肤色带给他们的种种明的、暗的好处,仍然是拜种族歧视所赐。同理,男性可以宣称他们没有歧视女性,然而他们长期以来无形中已经受了不少压迫女性的好处了。比如连我的外国朋友都知道咱们中国女足踢球棒,她们却比男子足球队收入低那么多,这就是文化对女性的形象要求决定了女性踢足球缺乏大众市场,这就是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Noer的论点有几个明显的前提错误。首先,他把照顾家庭的责任过多的放在女性身上。父权社会以来,男性都是从事所谓的“市场工作”,也就是挣工资,而女性一直从事没有报酬的家庭劳动。表面上看,似乎女性没有创造价值,实际上女性从来是半边天。(这里涉及一个基本的对金钱的认识:金钱是虚无的,是用于交换服务和物资的工具。家庭劳动提供服务。)对家庭的责任分担从来也没有定理,“男主外、女主内”只是社会灌输给我们的概念。家庭劳动和其他劳动一样,没有贵贱之分,反而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必需。原始人一样有分工:女性采摘和育儿,男性狩猎和战斗。因此女性更善于多任务操作,而男性更善于集中精神做强体力工作。如今社会分工细化,男性能做的工作基本上女性也都可以做(重体力劳动除外)。那么,为什么男性不能承担更多的家庭劳动呢?的确,总的来说女性至今仍然比男性更擅长于家庭劳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仍然有50%左右的已婚妇女是家庭妇女。但男性是否就天生不能做好家务呢?看看那么多的顶尖服装设计师和厨师都是男性,就说明这个理论不成立。大部分男性不能胜任家务完全是后天的社会培养造成的。
      
      女性为什么要放弃传统的家庭劳动而成为职业女性?多数家庭是出于非常实际的经济考虑:过去男性一个人就可以挣取足够的工资养活全家,如今如果女方不工作,家庭收入就会锐减。(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劳动力增加,劳动力价格自然下降。这也变成了某些要求妇女回家的男人的说辞,然而这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结果。)从女性自身来说,纯粹的家庭劳动限制了她的社交生活和视野以及经济自由,对于她的精神成长非常不利。她可能会对家庭生活满足,但很快她的配偶就会对她不满足了!
 
      Noer的关于高学历的职业女性容易有婚外情的论点就更荒谬了:我们这个社会二奶那么多,难道叫男性都回家做家庭主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么?!难道要把女人都锁在家里,那样她们就都不会出轨咯?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因为问题在于夫妻双方都要同步成长,否则必然有一方产生不满足。就象《魔鬼穿PRADA》里的主编说的:“我对你的无能不感兴趣。(Your incompetence doesn't interest me.)”男性如果无法使他们的配偶满意,应该说双方都有责任。
 
      我和我的女朋友们可以说是女权主义的最忠实的支持人群,我们会讨论三波女权主义浪潮的区别。但我们不是盲目的女权主义者,我们承认生理区别,拒绝社会区别。我反对男性剥削女性,同时也反对女性剥削男性。我也反对只谈权利,不谈义务,不少举着争取“XX权利”大旗的知识分子都忽略了人做为社会人,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绝对的男女平等实际上对男女都不公正。所谓的女权主义,并不是说女人应该打扮、举止都和男人一模一样,而是男性和女性都应有平等的权力来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无须承担过多的社会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性恋者争取权益也属于这个范畴,不过我不赞同任何一方压迫其他人认可他们的选择)。女性生理决定了她们不能做某些工作(重搬运工作会导致女性子宫下垂,而对男性没有这个威胁),也就决定了男女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社会分工。如果某些女性认为她们做家庭主妇最快乐,那么我们不应该鄙视她们的选择而要是坚决拥护。我的一个朋友,在著名的杜克大学拿了生物化学博士后回家做了主妇,因为她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她的丈夫是杜克某研究机构的领导人,经济宽裕),当他们的孩子都上了小学后,她又开始兼职,这么多年专业和孩子的教育她都没拉下,仍然是个智慧和优雅的女人。
 
     在要求权力回归女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求男性得到平等的权力,比如男性如果希望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社会应该给予支持。比如北欧不少国家不仅给女性产假,男性也可以得到长达1年的带薪产假,夫妇两人都可以尽情享受新生儿带来的快乐而无后顾之忧。同理,我也不认为女性比男人收入高就是所谓女权的表现,金钱是不能用于衡量幸福和自由的,但同工同酬就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压制女性实际上是压制社会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无利。科技进步了,社会结构、观念、做法等肯定要改变,否则人类社会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