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博士教育的生与死

(2006-03-23 08:12:29)
分类: 学界风云
注:我父亲经常批评我写博客尽挑好玩的东西写,不写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事情,shax也建议我可以写写和学术有关的文章,这篇就算个起头吧,给有志来美修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
 
2004年1月的美国高等教育学报《Chronicle》有一篇Scott Smallwood撰写的文章《Doctor Dropout》(《博士生退学现象》),最近在我的博士生同学圈里流传,耐人寻味。美国博士生退学的实际数据在向来统计数字至高无上的美国学术界都甚难觅到,可见高校对此有些讳莫如深。普遍的估计是50%到60%参加博士学习的学生最终得不到博士学位,法学院和医学院的退学率更高。这部分学生有些在完成学分要求后无法完成论文,称为“ABD”(All But Dissertation)学生,或者完成学分后退而求其次领硕士学位就离开了学校。美国是一个不相信失败、只相信成功的社会,多数人认为无法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就是能力达不到博士的要求,没什么奇怪的,但细想之下,一个教育系统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通过,是不是代表着系统有什么问题呢?要知道,攻读博士学位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决定,博士研究生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这篇文章指出,根据研究,退学的博士研究生和最终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并无高下之分。我认为,以下几点原因导致美国的博士特别难拿。
 
1,博士学位是一所大学可以授予的最高学位,代表了学校的最高学术水平。很多人误以为“博士后”(post-doc)是一个比博士更高的学位,其实博士后只是一个过渡性职位的名称,通常为刚毕业还未找到工作的博士或者交换学者而设。美国有权授予国家承认的博士学位(PhD)的高校也不过60多所,为了保护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形象,教授们都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设下种种关卡,先有学分要求,再有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前期答辩等一系列考核,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坚决不让毕业。这样的严格把关,使美国的博士学位一直保持很高的含金量,在国际上仍能获得极高的尊重。不过话说回来,学校为了多挣钱,招生时的政策就是多多益善,以至于不少学生上了学才发现学校里没有适合他们的项目或导师,只好被迫转学或中断学习。这其实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系统的弊病。
 
2,博士的学习期限一般在三年至六年,有的甚至长达10年,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资都十分巨大,到头来回报却未竟人意,博士在学校以外找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工商界普遍认为博士太学究气,知识不实用而且还昂贵;学校里的教师工作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工资比其他工作要差一大截。难怪不少学生一找到满意的工作,就放弃了学习。
 
3,到了读博士的年龄,一般人都该成家立业了,再投入那么多时间全职读书,家庭光经济上就无法照顾,边工边读虽然也是不少学生的选择,但白天在职场上打拼,晚上回家还得动脑筋写论文,非常辛苦,不在学校里也没有那种学习气氛,完全靠非凡的毅力支持,许多人都是开始信誓旦旦,过几年就不了了之。
 
4,博士研究不仅要求有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得有突破和创新,又不能是纯粹的空中楼阁,实用性也要兼顾一点。可一个论文题目一做三、五年,再有趣的研究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5,高校里有高校的一套办事规矩,不少离开学校多年的职场老将重返学校都会觉得无所适从,和教授的意见相左,对他们的信心和成就感打击很大。
 
这篇文章还指出,人文社科的博士生比自然科学的博士生退学的比率高的多。此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同样是搞技术工作和教学的学生,建筑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就比工程学院的每个月少2百多美金。人文社科的资金一般都很紧张,奖学金不容易拿到,但读的时间比自然学科的更长。自然学科的博士研究一般针对性很强,在实验室跟着教授做项目,项目做完了,论文也发表了,学位也拿到了。人文社科的学生从选题上就需要从哲学取向上展开讨论(自然学科只关心实证主义,其他什么后现代主义、构成主义、比较主义等都无关紧要,但人文社科就必须研究这些),研究方法也必须多方参考,深度虽然有时没有自然学科的深,但广度肯定要大大超过的。讽刺的是,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的缩写,不学哲学的居然大有人在,极少数自然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没上过哲学课,也不关心教学方法,等到他们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很吃亏。人文社科的博士教育还有一个弊病:学生之间的互动太少。可不要小看这种互动,很多实用的学习经验都是靠同学们之间互相传递的。自然学科的学生在实验室朝夕相处,自然比各干各的人文社科学生互动多得多。再加上,人文社科的学生一般自己选题,想法比较多,改主意或者失去兴趣的情况很普遍。
 
相对而言,国际学生反而比美国学生拿到博士学位的比例要大。国际学生首先基本上有奖学金才来读书,不可能象美国学生那样和联邦政府借低息学生贷款,因此反而将来经济负担不如美国学生那么重。国际学生不读完书也不能轻易找工作,至少要拿一个美国本土的学位,只能老老实实读,别无选择。
由此可见,导致博士生退学的原因很多,和博士生的学术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我甚至觉得,博士学习只是一个过程,人生中的一步吧,到底最后拿不拿到学位倒是次要的,学到多少见仁见智,能够苦熬多年拿到学位自然可喜可贺,另谋高就却也不失为见机行事之举。
 
附文章的附图
美国博士教育的生与死
 
注:上边的“60多所”的数字的确是我道听途说而来(上某教育学课听的,可能是我记错),我去做了一下网上调查,大型的研究型大学是166所(有15个以上的PHD program),小型的也有61所。亦有一说是共有354所。有一些doctoral program不算phd的。

谢谢网友指正我的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