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广西--旅桂日记2008年1月27日~2月1日(四)

标签:
杂谈 |
一早起来,拉开窗帘,雨还在下,不紧不慢的,看样子要下一天。今天去兴坪。来前计划从杨堤到兴坪这一段路是要徒步的,可李老师讲这一带农民为了赚旅游者的钱,分段设卡收费,不太安宁,又逢天气不好,所以计划只能修改了。兴坪是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建县了,那时叫熙平县,后改称为兴坪。隋开宝十年,熙平县才由兴坪迁到阳朔,现是阳朔县下属的一个乡镇。这里的山水被誉为“兴坪佳境”。是漓江风景的高潮部分,就像交响乐里最优美的华章,汇聚了所有的诗意与浪漫。
漓江流经阳朔63公里,以这一路为山水精华,漓江的美丽景色令我目不暇接,九马画山,黄布滩倒影……这些景色都是在九寨沟、张家界,香格里拉等地方未被人们“发现”以前,就已经是中国最美的山水。“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和他的《回延安》一样将他对桂林山水的情与感融入到诗中。我在读小学的时候,这首诗和这个地方就深深地打动了我。
车在雨中行驶了四十分钟左右,来到依山傍水的兴坪小镇。穿过老街的石板小巷来到码头旁的老寨山,顺着通往山顶的小路拾级而上,走到一个亭子里,这里即可避雨又可俯视兴坪全景。
漓江在此绕了一个大弯,站在上面,俯视漓江,眼前顿感开阔,群山如笋,漓江碧透,百舸争流,村落原野,尽收眼底。细雨霏霏中,远山近山均在雨雾中徘徊,若隐若现,如同看天上人间,袁枚曰:“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如同诗里写的一样别有情致。
不远处的螺蛳山,一眼就能辨认出来。中国人说山水总要把自然景观和传说混为一起,第一个发现和演绎传说的人应该是有想象力的,可是随后人云亦云地跟着说,反倒遏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不如自己欣赏大自然造就的奇形怪状,我看它像什么,它就像什么。好看就行。
让漓江山水静静地流进自己的心田,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感受大自然赐给的美丽。是梦境?还是仙境?此时我完全陶醉在甲天下的山水中,宠辱皆忘,喜洋洋者矣。我将亭子围栏的顶面当作三脚架,将相机置于上面,排了一幅连张,把青山碧水,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全摄入其间,也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宋代的王正功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佳境在兴坪。”的确不错哟!
从上面下来,沿着江边走,来到人民币20元背面的真实景地。拿出20元钱,一一对应着眼前人人皆晓的景色。因这个景色早已落户在20元人民币上了,也随之落户到中国的家家户户中。我站在江边又拍了一幅连张。江水很浅,江面也不宽,我向江中走去,想找个更好的角度拍。只听先生喊我,让我去拍鱼鹰,这儿有渔民划着竹排,竹排上放着鱼篓,竹竿上绑着鱼鹰,
象模特似的摆着各种姿势,供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拍照,但要付10
中午回到镇上老街,雨中的老街粉墙乌瓦,石板小巷,更显得客舍青青。来到李老师熟悉的一家餐馆兼旅馆的地方吃午饭。利用他们烧菜的时候,我们爬上五层屋顶晒台,看远处山上的树木已有部分结了冰霜,变成白色。屋顶阳台晒衣绳上挂满了串串冰珠晶莹欲滴,煞是好看。
再向下望去,小镇屋顶尽收眼底,黑色的瓦顶,褐黄色或白色的墙面,即古朴又厚重。
饭后搭乘一条装载了发动机的竹筏去黄布倒影,一条带蓬和两排座位的竹筏系上了一条小竹排,小竹排上绑着两只鱼鹰。有了机械化的竹筏,速度快多了。
沿着漓江逆流而上。真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顶着风雨一会就到了黄布倒影,在一处小山边停靠下来,上岸后爬到半山腰一看:水面如镜子般平静。
山影、竹影、竹筏和筏上渔翁,鱼鹰的影子印在水面上,轮廓清晰,渔翁划着筏子搅动了水面,倒影中泛着涟漪,“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我连拍了几张,其中有一张人物的动感非常好。
看着水中的画面,脑子里突然想起了范仲淹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鸬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好个“一叶舟”出没在这绝色的黄布倒影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雨还在下着,江面上起了风,在风雨中,在泥泞的山边小路上,爬上爬下。任凭雨水的沐浴,尽情享受着人间仙境般的黄布倒影。蓝天白云下的黄布倒影被多少人赞叹,成了多少摄影家的杰作,可有谁赞赏过这雨丝风片中的黄布倒影。我觉得她有另一番美,一种人间仙境的美,没看到过是无法体会到和感受到的。山水灵动激发了人的灵性,置身于甲天下的山水之间,那种如神仙般逍遥是无法言传的。
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觉得此时我和古人一样也有如此情怀。翠绿的山岗在云雾中若明若暗、若隐若现地变幻,水中的山影树影,时不时被船儿划破,细细的雨丝让树上的叶子更显碧翠……哦,我明白了,老天被这美景感动地流泪了,流得太多了,泪滴变成了雨滴,“洒向人间都是怨”!
想去九马画山,这位渔夫说他的筏子去不了,得另请黄布村的筏子,兴坪的筏子只能在兴坪到黄布这段行走,于是只能原路返回兴坪。
晚上在西街漫步,细细的雨丝,闪烁着霓虹灯的店铺。李老师讲今天换换口味吃西餐。我们来到可可西餐厅
,靠着窗边的位置坐了下来,屋内虽然也不暖和,但昏暗的灯光,中外结合的装饰与布置,还是蛮有情调的。我点了一个猪排,一碗牛奶香菇汤,他们分别点了牛排,香菇鸡汤,水果沙拉,水果pizza,服务小姐在桌上点燃了红蜡烛,更增添了一些浪漫情调,上完菜,我们便一边品尝,一边聊天,一边听着外国音乐,在这里感受的就是这么一种情调,一种迷离、就象在丽江泡吧一样,让你沉醉其中不愿意醒。
2008年1月28日
一早退了小店的房间,吃了碗米粉就到大榕树和刘三姐歌圩。
大榕树已有一千多年树龄了。树冠比瑞丽的那棵大榕树还要大,犹如一幅巨大的华盖,可以投下1200多平方米的阴凉。树干粗壮,底部发出许多气根,盘在一起,错综复杂。这些发达的根系,窜到远处又生出一棵棵小树,如此组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还有那十余米长,一米多粗的贴着地横出的树干,就像巨人伸出的手臂,那藤蔓交错的杈枝,在风雨中飘拂的须根……我慢慢地,细细地端详这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榕,充满了感慨,充满了遐想。它让我想起了母亲,母亲就象这棵大树一样,为躲在树下的儿女挡风遮雨,儿女长大后,成家了,儿女的儿女又会在这棵树下成长。她就是这样默默地为我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当母亲这棵大树落下了最后一片叶子,我才恍然感到天空是如此苍凉。
大榕树景区比较开阔,四周水田纵横,长满翠竹的金宝河从景区内穿过,向右是遇龙河,向左是月亮山。村舍、竹排、水车点缀其间,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情,漫步在这灵山秀水之间,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从大榕树往右看去,隔岸相望,是一座幽静的小村庄,名为穿岩村,村前有一座孤山,中间有一空洞,两面贯通,故名穿岩,穿岩村之名便由此而来。透过岩洞,看到里面农舍炊烟袅袅,石板小路上鸡犬漫步。刘三姐歌圩就在这座小村庄里。
离开大榕树去月亮山,我们在月亮山附近下了车,顺着一条沥青铺就的半圆形小路行进,边走边观看月亮山上那轮“月亮”的变化,随着行进位置的变化,月亮的形状也随着变化,从一轮弯弯的月牙,到银盘似的满月,再从银盘似的满月到一轮弯弯的月牙,在十几分钟的行进中,月亮则完成了从初一到十五,再到初一的变化。
因为下着雨,撑着伞,我们没有去登山,没能爬上八百九十一级台阶到“月宫”里去看看。月亮山又称晚月峰,是喀斯特地貌的又一杰作。在细雨飘飞时看月亮山,时而云雾缭绕将其遮挡,我称其为“云遮月”景观。月亮若隐若现,使人难以置信。在怒江大峡谷也有一石月亮,它高高地挂在高黎贡山山巅,傈僳族人把它捧为神灵,在终年云遮雾绕的高黎贡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那也是一个岩洞。听说很少有人爬上去,因为太高,太远,这种盈亏圆缺的景致就不明显了。我两次路经此地,一次有幸看到了,他们说能给我带来好运。
月亮山下有位“月亮妈妈”导游,中央电视台曾播过她的专题故事,她也就成了“名人”。现在这位老人在这做起了旅游生意,“月亮妈妈”成了知名品牌商标。
离开月亮山我们到附近一农家小店吃午饭,小店很冷清,没有什么客人,餐厅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木屋,冷得很,店主人烧了一个炭火炉,屋内有了丝丝暖意。烤着炭火和一位来送茶水的小女孩聊了起来,她是从湖北襄樊来这玩的,因雨雪耽搁,住在这里,帮朋友做起了生意。
吴老师和李老师点了几个菜,并在厨房督战。半个小时菜上来了。腊猪手煮的汤锅,红烧鲤鱼,还有花菜,热气腾腾的,吃得很香。常先生称赞鱼做的好吃,这儿做鱼不刮鳞,我第一次吃鱼鳞,没有怪味,挺好吃的。这可能是“桂”菜特有的做法。
吃了饭暖和多了,便开车去“印象刘三姐”。这个外景地在遇龙河与金宝河汇流后形成的田家河注入漓江处,
背后是书童山,张艺谋利用此地的真实山水为背景,宽阔的漓江做舞台,导演出此剧。演出是在夜晚,灯光照亮江面和远山,江面上数十个美女在数十条竹排上跳舞,景象如仙境一般。我在电视里看过有关介绍,真是叫绝。可是运气不好,因风雨停演。那扇通往风雨桥的门也紧锁着,和看门先生商量,怎么讲也不让进。只好顺着门前的石板路向前走去。忽地发现江中有两个带电机的小竹排,每条竹排上有一个人,三只渔鹰,这是真正的打渔人。只见鱼鹰一会儿跳进江里捉鱼,捉到后跳到竹排上,渔人便掐住它的脖子,鱼鹰就把鱼吐到鱼篓里去。渔夫再将它放入江中,真是训练有素。一幅打鱼图,虽然渔夫没有穿蓑衣戴斗笠,形象差点。追了他们拍了一会儿,鱼鹰上了竹排,竹排开足马力,开向远处。这算是没看到印象刘三姐的一种补偿?但两者怎能相比!
下午两三点钟了,我们开车返回桂林,别了,美丽的阳朔,不知何时才能与你再见。一路上雨越下越大,一阵紧似一阵,五点左右到了桂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