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三)

标签:
杂谈 |
在去甘南的路上,陈先生讲:“天水不错,麦积山石窟值得一看,而且往返一天足够。”受他启发,萌生了去天水的想法,可去敦煌的票已买好,好在是夜车,所以刘家峡没多停留,挤出一个白天时间去天水。
早晨不到六点,天刚蒙蒙亮,没吃早饭,我们就启程了。兰州到天水366公里,到麦积山400公里。10点多到天水,天水的朋友已在高速路口等我们了,由她们带路直奔麦积山。
天水比兰州湿润,可能是因为靠近秦岭植被好吧。我们来到麦积山下,只见绿树成荫,上山的石阶路掩映在绿树丛中,为游人遮挡了夏日的阳光,也就不觉得酷暑难当。
石窟雕凿在20到80米的半山绝壁上,由栈道连通,要想参观这些石窟,须得一步一步爬到栈道顶部。早晨没吃饭,肚子早已咕咕叫了,幸好路旁有卖煮玉米的,先生买了两个,我们一人一个,边啃玉米边爬栈道参观石窟。石窟有194个,大都集中在一座山上开凿,山的形状有点象广西的山。最早开凿是在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经历代不断修缮扩建,达到现在的规模。有三座巨大的浮雕像组成一个浮雕群赫然醒目,老远处就能看见,来到近处更感觉其高大。中国邮政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麦积山石窟,就有这组大佛。
站在大佛旁的栈道上向周围望去:近处翠柏苍松,野花茂草,郁郁葱葱,溪水潺潺,农舍点点,远望千山万壑,重岚叠嶂,云雾阵阵,青松似海,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一派人间仙境的感觉,这是佛的造化。
伏羲庙在天水城里。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籍贯天水,因而天水是羲皇故里。传说羲皇的母亲踩了雷神的脚印怀孕十二年生下了伏羲,伏羲娶了女娲才。有了人类,所以伏羲被称为“人祖”,而真实一点的伏羲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一生最大功绩有:发明文字,耕作,放牧和八卦图。可谓功不可没的发明家。
伏羲庙位于市内官府西路,明朝所建。是一座三层院落的大型庙宇。院内苍翠的古柏衬托着朱红的老宅,殿堂,古朴而庄重。院中的伏羲像憨厚慈祥,是位平易可敬的老人。
伏羲庙旁有家根雕店,门市不大,但里面的杨木根雕色泽与造型古朴自然,我想这可能是秦岭地区的特产,买上两个,留作纪念。
游完伏羲庙正好午后两点钟,四个小时车程返回兰州,恰能赶上晚上K591次列车去酒泉。
K591次列车是从西安开往敦煌的。兰州是中间经停站,因为是旅游旺季,又是经典路线,车上人很多,又闷又热。还好,我们订到了卧铺,而且还都是下铺。跑了一天路,有些累了,洗漱之后就睡了。武威,张掖都不知什么时候经过的。一觉醒来,发现边坐上有人,一问酒泉快到了。列车员也来换票。但一看表还不到凌晨四点,到酒泉正点时间是早上四点三十分,所以又似睡非睡地躺在卧铺上。谁知此时车停了下来,以为是中途停车,也没在意继续躺着,列车员过来喊我们快下车,睁眼一看,边坐上的旅客都下去了。车厢内很暗,一想停车时间有限,车开了怎办,于是匆匆忙忙跑了下去,数一数东西,发现少了一个包,临上车时在兰州买的一方便袋水蜜桃落在车上了,急忙上去取。没想到下来之后车也没开,列车员还在车厢门口立正呢。原来车提前二十分钟到站,但不能提前开。哈哈,原来也有跑得快的,不是都晚点。
出了站,酒泉的朋友已在站外等我们了,上车直去招待所。这里天亮晚,拉上窗帘,打开空调,又可睡上一觉。
上午天气不算太热,正好去嘉峪关长城。酒泉的朋友汤女士是位漂亮的女人,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文静而典雅,不象西北人的样子,一问原来是湖南人,随父亲来到这里的。开车的祁老师言语不多,但车技很高,车开的很快。
嘉峪关建于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于嘉峪塬上而得名。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关城,有长城终点之称。这座建在祁连雪峰与嘉峪黑山之间岩岗上的雄关,地势险峻,气势雄伟,有一种巍峨苍凉之美。说嘉峪关是长城的最西端并不十分准确。汉代已把长城修到了敦煌以西的玉门关和阳关,那才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清王朝兴盛时,气吞万里如虎,根本不修长城,而是把王朝的势力推到了中亚,当时的新疆首府建在今日的伊犁,林则徐被贬新疆后,去的就是伊犁。清王朝的伊犁将军管辖的那一带现已不属于中国地区。
关城南北城墙长160米,东西城墙长154米,墙高11米。由内城,瓮城,外城和17米高的箭楼组成。关城东西南北设有66座墩台。关城内设有文昌阁和戏台。在西瓮城上标有“嘉峪关”三个字,据说是出自乾隆之笔。
触摸着用黄土堆砌夯实的土墙,一步步登上城楼,极目远眺:绵延的祁连山顺着茫茫戈壁消失在地平线上,在这片土地上曾有多少异族的金戈铁马卷着呼啸的沙尘冲杀而来,又有多少将士为保卫祖国的疆土而长眠于此,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夹带着硝烟气息。
而或烽烟渐熄,战鼓与嘶杀省渐息,这时又会有将士站在城楼上感慨万千。这种交错的情景,常常会在这雄关上发生。它的庄严与悲壮刻在了累累伤痕的用黄土铸就的城墙上。
嘉峪关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分布有30华里的西长城,60华里的北长城和30华里的东长城。东长城向东蜿蜒延伸至几千公里之外的山海关,与之遥相呼应,互争雄姿。西连戈壁,东接大海,这就是长13000多华里的万里长城,世界的八大景观之一。
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只剩下残垣断墙的长城,想起前些年有人风餐露宿徒步走长城的事情,他们是在寻找中国历史的足迹,也在锻炼着自己的意志。他们岂止徒步,而是在荒山野岭中攀爬。到了茫茫戈壁中的嘉峪关后,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们惊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在嘉峪关关城北7·5公里的黑山山腰,“悬挂”着一座高峻的长城,称“悬壁长城”。形状之陡峭尤如长城倒挂,铁臂悬空。故有“悬臂”之称。
走到城墙入口平缓处,看到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的城墙,有的地方角度只有60度或更陡峭,掂量来掂量去,想想徒步长城的勇士们,决定爬上去。爬,就要一鼓作气,否则不断地休息感叹会觉得更累。我告诉先生我先爬,看看情况,好爬就喊你。一口气我爬到了第一个缓坡处,烈日当头,汗水不断地往下滴,对先生喊话:“你不要爬了”。就又继续前行,向上,向上爬到第一座烽火台上,感到凉风习习,心清气爽好舒服。先生看我已上去,不甘示弱也跟着爬上来。我又继续前行,爬到第二个烽火台,站在高处瞭望,只见四周山岚起伏,荒无人烟,山上光秃秃的,没有生命的绿色。这时三位年青人也爬了上来,我问他们是否看到先生,他们讲:“一位大爷在下面休息喊热呢”还有一对情侣也爬了上来,一位是白皮肤的,一位是黄皮肤的,我用汉语问他们从那里来,他们摇摇头,我又用英语问他们,女的说是韩国,并请我为他们拍照。我以长城为背景为他们拍了两张,让他们回去赞叹长城的伟大吧!就象英语“Great
先生终于爬上来了,站在最高的烽火台上感叹不已。说起了他爬丹东虎山长城的事来。其实,我想的更多的是当初修建时的不易。这段长城修建于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明代是长城修筑的最后年代。
从悬壁长城下来,我们选择了原路返回。而三个年青人则选择了从山路走下来,毕竟是年青人啊,近六十岁的人比不了呵。有谁知道,爬长城前,我双膝都贴上了“骨质增生一贴灵”膏药,以缓解我双膝疼痛。这是我每次出行必带的药物。
敦煌古称“瓜州”“沙州”,在河西走廊西北部,距嘉峪关400公里。沿途几乎全是戈壁,茫茫一片连向天边。偶尔看见零星几个“风的雕塑”,那是雅丹。祁先生开车速度很快,我看了一下每小时140公里。400公里路,对大西北人来说不算远。
快到敦煌时,眼前有了绿意,那可能是敦煌周围的防风带。敦煌--充满神秘的地方。进了市区果然印证了这一点,市中心有一座源自世界最美最大的画廊--莫高窟的“反弹琵琶”的塑像,这是古代舞蹈中的一个动作,我在舞蹈《丝路花雨》中看到过类似的舞蹈动作。大街上挂满“飞天”画像,充满了古典的浪漫色彩,若是真能“飞天”就好了,旅行起来多方便,飞越高山,飞越河流,免去爬山涉水的辛苦,俯瞰这个世界,会别有一番感受。
敦煌附近还有汉朝最西边的关口--阳关,玉门关。沙漠中的奇观--月牙泉。戈壁,沙漠,绿洲,美丽的雕像,古老的传说、、、、、、这就是敦煌,一个谜,一个梦。
敦煌市不大,街道整齐干净,走在路上,没有西部小镇的感觉。下榻在阳关中路25号的培训中心,一座干净,舒适的小楼,有回到家一样的感觉。
鸣沙山月牙泉是沙漠中的奇观。距市区只有5公里路程。起伏的沙峰如山脉一样绵延40多公里,沙峰如刀刃一般,沙坡陡峭,磨练了爬沙者的意志。山下,茫茫沙漠的怀抱中,一轮月牙状的泉水闪着微波。这轮新月,长约150米,宽约50米,面积约约8000平方米。水中倒映着澄黄起伏的沙山和苍美的月牙楼,泉边绿树芦苇蓬蓬松松映在水中,形成一池碧泓。
沙山与泉水相互依存,连续千年不变,让我称奇。但愿这奇观不要象楼兰古城一样在逐渐变得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消逝。多少年后,人们只能在这寻找到已经干枯的胡杨和一些“文明的碎片”。
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晚上七点多了,来不及爬沙山滑沙,骑骆驼还可以,只见一队骆驼信步而来,驼铃声传达出游者的兴奋。2003年,我在喀什岳普湖骑骆驼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这次先生也要体验次骑骆驼的感觉,他兴高采烈地骑上骆驼加入驼队行走在沙山之边,
灿烂的夕阳映在他的脸上,背衬着曲线变幻的沙脊和随风而动的沙纹,十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