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2010-08-15 17:09:51)
标签:

杂谈

     

莫高窟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那个万人痛斥的张道士毁了它藏有的珍贵的有价值的财宝,也把它的名声传向世界。否则,有谁知道在已经干涸的宕河边,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三危山旁,静静地卧着一长长的石窟群--莫高窟。现在这座镶嵌在巨大沙墙里,历经千百年沧桑的石窟,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点燃了茫茫大漠,令无数中外游客为之赞叹。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走进洞窟中,一丝凉意割断了外面的暑气,当我顺着讲解员手电筒的光束看到那精美绝伦的壁画,周身澎湃,不能不感叹先人们的智慧。彩绘的颜色虽已千年,但仍鲜艳如初。壁画上妩媚,雍容,华贵,圣洁,给人以女性的柔美,随意谦恭,悠闲,显露出男性的威严,这是先人们非凡的杰作,看着他们,身不由己地回到历史的洪流中。天棚上,清秀,俏丽,飘逸在鲜花飞舞的空中,边飞翔边演奏着古乐器,这就是敦煌有名的飞天。是传说中古印度神话中的天歌神乾闼婆与天乐神紧那罗的复合体。一个善歌,一个能舞,二人是恩爱夫妻,形影相随。后来进入神佛系列,他们便作为引导人们进入极乐世界的使者。这些美丽的使者不仅把我带到古印度的文明,也带到古希腊的神话中,我觉得西方神话中的小天使,差着翅膀飞向天堂,和他们的使命是一样的。敦煌中的飞天是中国化的飞天,她们身材修长,束双髻,裸上体,系长裙,披彩带,一边在鲜花飞舞的空中翱翔,一边演奏着箫,琵琶,阮,笙,等乐器。那神情那舞姿,让我感到极乐世界的美妙。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远远的就能望到。窟内一座唐代34米高的石胎泥塑大佛与另一座26米高的大佛并称为南北大佛。站在佛的面前,周身的沸腾变得沉静而虔诚。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彩塑2415尊,壁画45000平方米。这些还不足刚刚发现时的三分之一。那些西方的“探险家”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可见一斑了。我参观的一个洞窟中,墙上的彩绘就少了一部分,讲解员小姐说是被美国人用一种药水整个粘了下去,洋人们费尽心机掠夺中国的文化瑰宝,而当时腐败的政府却无能保护。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旅法艺术家常书鸿先生被这里的艺术珍品所震撼,放弃了法国的舒适生活,忍受着爱人的出走来到荒凉的大漠,苦心保护钻研敦煌艺术,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现敦煌艺术研究院前身)他的女儿常莎娜女士小时就随父亲在这里临摹,后来也成为一位艺术大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清华美术学院)她曾是我弟弟的老师,她对敦煌有着不解的情缘,敦煌培育和造就了她对艺术的灵感和梦想。一代大师张大千也来这里研究绘画,敦煌赋予他创作的灵感。

我在游览时,看见许多外国人,他们今天来这里是来瞻仰这些艺术珍品,感受中国厚重的文化历史。不是来掠夺仅剩的这些宝物。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关于莫高窟,余秋雨在他的文章里描述了很多,没来过的人也略知一二。但如果你真的来到这里,你会为之震撼,为之感动,看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你一路的劳顿会为之而消。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石窟,名不虚传。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五)

小时读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千古绝句,一直让我猜想玉门关在那里,玉门关什么样子,今日得见它的“芳容”,着实感到荒凉。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在敦煌西北102公里处,别称小方盘城。曾是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敦煌进入西域的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古时是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因和田玉经此传入中原而得名。汉时,张骞“凿空”西域就是从这里走向楼兰的。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现在的玉门关只剩下一座呈正方形的土城,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残垣高9·7米,已有些坍塌的墙土,粗糙的墙面,显示出其年代的久远。看到这处荒凉的遗址,岂知古时它因商贾往来而曾繁华。但现在,通往这里的路况很差,汽车行驶在路上,扬起阵阵尘沙,这是一条颠簸的土路,适合骆驼行走的沙土路。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站在玉门关城边放眼远眺,荒漠连天,南有大片的不毛之地--戈壁,北是绿草茵茵的哈拉湖,汉长城绵延向西,烽燧相连,显示着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看到这座残垣破壁的小城堡,了却了我儿时对凉州,对玉门关的猜想,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苍凉之情。凉州,从字面上讲就是苍凉之州,名符其实。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对阳关的知晓是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清丽的句子给我雨后清新,风光如画的感觉,可再读后两句,却充满了复杂伤感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阳关离渭城(咸阳)迢迢几千里,更何况那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阳关就成了荒凉的代名词。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因其在另一关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门户。

今天我们来到阳关,阳关关城早已被风沙湮没,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烽火台在赤红色砂质的山峰上,面对着夕阳的余晖,似乎在诉说着往事。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此时,我又想起王维那首名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意识到,我的这次甘肃之行遇到了多少真诚的朋友,得到多少热心朋友的帮助,这是因为在阳关之东呵。之西就没这么多朋友了。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烽火台南面是一片荒凉的凹地,人称“古董滩”,随处可见文明的碎瓦片残片。烽火台的后面是一座后建的关城,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里面展示了有关阳关的历史。汉代的长城是修到阳关和玉门关的,阳关和玉门关就象长城伸出的两个触角,极力向西挺进。前方就是浩瀚的罗布泊荒原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丝绸之路在此分成南北两道,继续前行与新疆相连。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横亘在沙漠戈壁中的一段残垣断壁——汉长城。风蚀的墙面象一本书,又象是活着的历史等待你翻阅,用手触及黄土夯成的残缺壁墙,岁月的喧哗在心底躁动,多少金戈铁马曾在此冲杀。

这段修筑于汉代的长城如今只剩下不连贯的几段,褐黄色的墙面,灰色的戈壁,蓝色的天空和远处连绵不断的祁连山,我感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荒凉。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嘉峪关修建于明代,汉长城修建的年代要久于它一千多年的汉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长城就象是一部史书,把我带到了尘沙飞扬的汉代,长城以西是突厥的领地,为了防止他们的侵袭,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修筑起长城,又有多少人长征千里来到这里守卫它。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玉门关,汉长城,阳关,这本应该是连在一起守护河西走廊,守护长安的防御性建筑。

刚到敦煌时,杨先生讲:魔鬼城正在进行军事演习,停止对游人开放,喜欢摄影的先生有点遗憾,晚上杨先生又来电话说:演习已经结束,我们可以前去游览拍照。

魔鬼城在玉门关西部85公里处,离罗布泊仅100多公里的荒漠戈壁中。

“雅丹”,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险峻的土丘”在这茫茫戈壁中,风神发挥了它强大的剥蚀作用,造就了如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城堡。它形成的原理是:在经常刮大风的荒漠地区,地表没有植被,并且是软硬适度的河湖松散沉积物,大风不断地吹走地面物质,由于地面上有软有硬,风把软处的物质吹走,留下沟槽,把硬的地方留下,形成高垄。长此以往,大地上留下了这种顺着风向一个个垄槽相间的地貌形态,如果风向复杂多变,又会使形态随之变化多端。

我去过新疆乌尔禾的魔鬼城,那是风神的城堡,一种非常奇特的风蚀地貌。这里的魔鬼城又是什么样子呢?!汽车停在停车场,买了门票和车票,坐上景区的环保车开始了“神秘”的旅程。此时正值中午,在炎炎的烈日下,一群群褐黄色,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的雕塑映入眼帘,它们就是魔鬼城中的城堡--壮观的雅丹群。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城中还有护城的舰队--一个个形如舰艇,排列在一起的的雅丹群。城中还有动物园--一个个形如大象,孔雀的雅丹、、、、、、每到他们规定的景点,车就会停下来,给十分或二十分钟时间,让我们参观欣赏拍照。时间紧迫,怕被丢在这茫茫戈壁中晒成肉干,不敢独自深入到城堡的深处“探秘”。只能顶着烈日,踏着发烫的土地,急急地穿行在“废弃的古堡”和“舰队”之间。匆匆,太匆匆地游览了这片雅丹群的一小部分。又一次领略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想想戈壁上风的威力有多大,能成就如此艺术大作。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和我们一起来的白老师,是位摄影发烧友,曾为许多领导拍摄过照片,有不少大作。他说魔鬼城分两部分,另一部分更荒凉,形状更怪异,是摄影发烧友探险拍照喜欢去的地方。没有向导,容易迷失方向。故我们选择了常规路线。有大巴车,有导游,有一车的游客,晴朗的白天紧迫地行走在这里,感不到孤独,感不到恐惧。试想若是在风起云涌的夜晚,孤身行走在残月,凄凉的黄土城堡或状若怪兽的雅丹群中,风弹奏出神秘的歌、、、、、、我这个充满好奇心,喜欢流浪的人会有这种勇气行走在其中吗!?我不得不佩服象余纯顺那样徒步走西藏,走新疆的探险家,他遇到的艰险是可想而知的,那是对胆识,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尽管罗布泊最后吞噬了他。

白老师告诉我们敦煌的夜市很有特点,值得一看。

晚上,一天的燥热消失了,走在敦煌的路上夜风习习,霓虹灯光闪烁,夜市就在反弹琵琶雕塑前不远的阳关东路上。

坐在小摊铺外的椅子上,喝上一杯地道的敦煌特产--杏皮水,凉爽甘甜,沁人心脾。看看周围的店铺,摊床上摆放的旅游工艺品:大漠驼队的版画,丝绸之路上各种式样的骆驼,飞天图案的杯垫,夜光杯、、、、、、我们选择了大小不等的三个工艺骆驼,组成一个“小驼队”带回北京。还有用骆驼骨粉粘合后塑成的小骆驼,虽不及在泰国工艺品店里看到的象牙制品高贵,可很有特色。那幅出自一位湖南年青艺术家之手的大漠驼队版画,挂在家里,会使我一次次回忆起敦煌之旅,想起大漠风光。

我游历了敦煌的山山水水,参观了精美的莫高窟(虽然只看了十个洞窟)。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风沙掩不住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彩塑;置身于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之间,感受到少有的世界奇观;踏勘在朝阳初上的玉门关和夕阳斜下的阳关,虽只留下断壁残垣,仍令我不能不感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这就是我眼中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敦煌。

我从甘肃回来,有人问我:兰州有什么特点,一时我还懵了。兰州有百年黄河铁桥,有黄河母亲雕塑,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西行漫记--丝路花雨--甘肃(四)

有羊皮筏子,有木制水车,有黄河奇石、、、、、、这些称不上什么特点,啊,我明白了,原来没有特点也就是特点。兰州就是这样一座即现代又古老的西部工业城市。滔滔黄河水赋予了这座城市古老而亲切的气息,也赋予了世世代代兰州人平凡朴实的品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