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三)

标签:
杂谈 |
从青海湖边返回到车上已经快晚上六点了。返回途中去日月山。日月山在青海湖东侧,属祁连山支脉,是湟源和共和两县的交界点,古时称为“赤岭”,起因于土石皆赤,也是农业向牧业的过渡区。海拔3500米。
车停在入口处的道旁,下车后立刻感到一股寒意,看到同行的人都加上了厚外套,而我只穿一件棉休闲外衣,里面一件短袖T恤,先生也只穿一件薄毛T恤,这是我们最厚的衣服,走了几步,先生返回车上将一件半袖圆领衫套在T恤外面,管他好看与否,暖和一点算一点。
进了景区大门之后,要爬一小坡,坡上有日月亭,从外面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亭子,八柱体型,周围围了起来,留有一门,四周有白色栏杆回廊装饰。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亭子,可能是视点不同吧。其实应该是两个,否则怎么称“日月亭”呢。
日月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文成公主当年到吐蕃成亲途经过此地时,登上此山远望长安,天苍苍,路茫茫,便用唐太宗和皇后赐她的“日月宝镜”来照,可什么也看不见,心灰意冷之下将宝镜抛于山下,后人就以此故事来命名此山。
站在日月亭下,寒风习习,见周围的人都穿着羽绒服,棉大衣,更觉自己衣着单薄,想回车上暖和一下,又被路旁山岗上的经幡所吸引,只见彩色的经幡迎着猎猎寒风飘舞,夕阳的余晖冲破云层,洒在经幡上,经幡上的彩条透过光线亮了起来。我似乎感觉这就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一样。先生拍下了此时日月山上的经幡,那动感好像旌旗在胸前摇荡。
我们想返回车里,可车已离开原停车位,沿着路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我们又返回景区,同车的人也不知去向,我们继续等,可仍不见车来,冻得我们直发急。于是问了一下景区管理人员,他们讲一定是看完日月亭后沿着石阶下山去看文成公主塑像。没法,我们也只得沿此路而行,去追赶他们。下了石阶,远远地看见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就象看到了温暖,我们即刻奔向那里。
在下去的路上,文成公主的雕像静静地落座在那里,顶着寒风吹袭,经受着各种恶劣天气,不免对公主产生了怜悯之感。一千多年前,为了民族团结,一个弱女子做出了牺牲,离开了繁华的长安,走向荒僻的西藏,漫漫人生路和她赴藏的漫漫艰辛路一样充满变数。不免对她顾全大局的人格
告别了因文成公主而得名的日月山,我们返回了西宁。西宁的朋友王总已在西宁宾馆等我们了。一杯香茗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一杯青稞酒表达了主人的心意,美丽的青海湖已深深印在我心里。
来前在网上看到门源的油菜花节正在这几天举行,于是就萌生了去那里看一看的想法。王总得知后,特意为我们做了安排。
门源在祁连山东端,大通河畔,由于季风的影响,山南山北差异不是很大,东南季风顺着大通河与湟水河谷吹到祁连山的深处,因此门源降水足以使油菜花开得一片灿烂。使它不仅是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而且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我去过云南罗平看油菜花海,的确让我震撼,成片成片的黄色花海中,喀斯特地貌的小山包就象一群开了花的馒头突兀地在花海中拔地而起,使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清明时节,我到过江南,霏霏细雨中,粉墙黛瓦的房舍散落在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中,就象是一幅田园画,清新爽目,又象是一首抒情小诗,带给我湿淋淋的忧伤。
门源的油菜花有它的独到之处,全县可耕地39万亩,油菜花面积就有37万亩,面积之广,场面之大堪称首位。
早晨8点钟我们就出发了,小阳先生的夫人也和我们一起同行。门源在西宁的北部,大约几十公里路程,要穿过一个大阪山隧道,沿途几乎全是盘山道,但没有云南的险峻。
我们一路行着,看着,那儿景色好就在那儿停下来玩一玩,拍一拍。路经一条河,沿河边的一块块河滩地上种着油菜花,花开的正茂盛,其景有点象怒江大峡谷冬日里的景色。于是下车玩了起来,我来到河边将手伸进河水里,想不到7月的河水竟很凉,在我们东北,这个季节可以下河游泳了。继续前行,几个转弯之后看到有几台车停在路旁,原来前面有个观景台,观景台视角开阔,周围山坡和山间盆地里,高低错落开满了油菜花,一层层花的梯田,一层层花的海洋。
离开这里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门源县城。
门源是回族自治县,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街上的行人中,女人戴着特有的头巾,除了面部,全都包裹上了。男人戴着伊斯兰小白帽,有的帽子还带有花边。
找了一家小饭店吃了午饭,便开始寻找我们要去的油菜花节观景台,小阳先生和司机小王虽来过门源,可都没去过观景台。我们打探路上一位行人,指向东面,开车跑了一段,再问一位行人,又指向西面,于是又折回西行,这次方向对了,因为已看到大片的油菜花田,继续前行,终于发现了路标,顺着路标所指方向,拐进一条土路,前方有一山岗,观景台就建在那里。来到售票处买了票,将车停在停车场。我们就顺着石阶小路边走边看边拍照。真是好大的一片啊,
向西,向北,向南一直连到远处的祁连山,连到天边,爬了一半路,向上看,云层下开满黄花的山岗,赏心悦目,
我想俯身亲吻这片土地。向下看,两个小女孩,一个穿着红衣服,一个穿着绿衣服,在花海中嬉戏,象两只花海中浮动的彩色小舟,给原本就美丽的画面又增添了亮色。
继续向上走,来到山顶部观景台,遥望北部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在云层里飘动,山顶有点点白色,那可能就是祁连雪。西部的云层已经越来越厚,太阳时而从云层中展露一下它的笑脸,投出一束淡淡的光,使金色的花海顿时熠熠生辉。这么大片开在山南山北的油菜花海,让你的心情也似花海的波涛一样荡漾。
同是美丽的油菜花,开在不同的地方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开在江南,婉约淡雅而恬静,象一首诗;开在罗平,温柔秀美而炽热,象一幅画;开在这荒漠的大西北,荒凉中平添了俊美。
看看天色暗了下来,云层聚的越来越厚,怕是要下雨了。我们开始下山,
快到山下时,一队游人在导游的带领下有说有笑的开始上山。我还有些纳闷,是不是我们判断错了?!可当我们刚刚走到大门处,雨已经下了起来
雨越下越急
南宁,东宁(黑龙江省一边陲县城,属牡丹江管辖)我都去过,这次又来到西宁,还有北宁我没去过,因尚未建造。
所谓西宁,我想是取意西部安宁之意。因市内海拔在2261米,它最大的特点是夏季凉爽,所以爱称“夏都”。西宁四面环山,一下火车,我就看到车站背后的山脉象个屏风似的挡在那里。进入市区要经过几座桥,所以西宁市内还有河--湟水及其支流缓缓从城中流过。所以西宁是山川汇集,扼青藏高原。
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西宁算是比较小的一个。但它却是一个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都。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联通中原与西部的重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它的形状象一叶扁舟荡漾在青海大地。
现在的西宁也是高楼林立,现代化都市应有的,这里一一具备。市中心两大广场尤其引人注目,晚上,休闲的人群随着广场上音乐喷泉的旋律而舞动,身在此处,没有一点身在西部的感觉,比我所在的大都市的广场气派多了,真应该让我们的市里有关领导来这里虚心学习学习。
青藏铁路通车后,西宁成了进藏的门户。来往人口的增多,使西宁变得热闹繁华了,也拉近了与东部沿海城市的距离。
青海孕育了中国最大的三条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河流孕育了华夏文明。我的青海之行只是围绕着西宁走了点点滴滴。那壮美的三江源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还有那雄浑的落日,构成了令我神往之地。地理环境的复杂,身体条件的限制,让我神往了一次又一次。鄂陵湖,扎陵湖,尼玛卿山,年宝玉则峰以及藏羚羊出没的可可西里,在那里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藏野驴,野牦牛,雪豹等珍稀动物。写到这里,我耳边又响起了李娜的《青藏高原》。什么时候我能深入这里,圆我的青海流浪之梦。
北接祁连山,南连昆仑山,横亘于青海中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巨大的财富,盐湖在这里星罗棋布,牧草肥美,牛羊成群。在盆地深部藏有奇特的雅丹地貌,一群群聚在一起好似古代的城堡,一个个孤独矗立的好似一座座丰碑或一个个掉了队的动物。因为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海洋,一次次地壳运动,这里变成了高原,海水的升退,狂风的雕琢,造就了这些杰作。青海的风是有名的,哥哥的一位朋友,六十年代从北航毕业分到了青海西部的茫崖,从那里到西宁要穿越柴达木盆地,这位乐于思考的年轻人,每次回青岛探家的途中,看到风吹沙丘的形状,发现总有一处是风吹不到的。文革后,他又回到北航读研究生,对这个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明了一条定律,解决了飞机发动机灭火的问题,填补了世界空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学者。是青海给了他灵感,造就了他的事业。
离开青海时,司机小王送我一张青海地图,在我心里,地图上的这只玉兔比月亮上那知玉兔更美丽,更让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