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一)

标签:
杂谈旅游 |
近几年青海湖世界自行车赛把青海推向了世界。画面上那蓝蓝的湖水,黄黄的油菜花,白白的云朵和风驰电掣般的赛手.....艳丽的色彩,动与静的结合,让画面变得生动诱人。更勾起我对这片热土的向往。何况在初中上地理课时,就了解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有中国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禹贡》中说:“河出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巍巍昆仑山就矗立在青海,它和巴彦柯拉山上厚厚的冰川,就是我们母亲河的根源,青海孕育了它们,孕育了中华文明。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甘肃,青海到西藏,在这片蛮荒之地留下了先人的脚印,现代交通如此发达便捷,为何还不快快来这里一回,探探儿时称为遥远神秘的地方呢!
2007年7月25日,我和先生乘坐北京--西宁的T151次列车西行。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成为旅游热点,到西宁的车票也变得紧俏了,儿子求了几个人才弄到两张软卧票,还要加价100元,没办法只能认了,能走成就行。经过24小时的行程,终于于26日午后2点多到达西宁。
西宁不愧为中国的夏都,7月天也只有二十三四度,凉爽得很。由于西宁海拔2200多米,西宁的朋友王先生怕我们有高原反应,见到我们后就送来两瓶红景天,别说这药以后还真派上用场。王先生祖籍上海,父母支援西北建设,来到了西宁,他有上海人的文静儒雅,还具西北人的豪爽热情,见到他就像见到老朋友。
在西宁,我们住在紫丁香假日宾馆,进入房间就嗅到藏族地区特有的酥油味,好在一会就适应了。
西部的日落晚,下午三点多钟就像沈阳的一点多,稍事休息,抓紧时间去游塔尔寺。7月是西宁最好的旅游季节。
塔尔寺坐落在湟中县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也是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它的名字得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寺院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是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汉藏艺术结合的建筑群。走进寺院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塔,又称八宝如意塔。八塔分别称为:莲聚塔,四谛塔,和平塔,菩提塔,神变塔,降凡塔,胜利塔,涅磐塔。据说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摩尼一生的八大功劳而建造。塔的造型大同小异,白灰抹面的塔身,青砖底座,腰部饰有经文,塔身南面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八塔排成一列,壮观肃穆,虔诚的信徒手握转经筒,口诵经文绕着塔不停地转走。在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下,构成了一幅经常在画册中看到的图画。
塔尔寺另外的看点是装饰诸佛殿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此称为塔尔寺的“三绝”。堆绣是塔尔寺所独有的。它是用五彩丝绸剪成各种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用羊毛,棉花之类作填充物,然后用五彩丝线将佛像和图案分别堆绣在大幅彩缎布幔上,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可见制作者的技艺高超,据说现在已经失传了。壁画是画在殿宇墙壁,布幔,栋梁上的绘画,画的是一些佛教故事。酥油花是酥油冷却后制成的精美花卉。僧人制作时要用手将酥油拿到冰水中冷却而制,要经受冰冷刺骨的考验。
回到寺院广场,暮色中的八塔静静地矗立着,夕阳的余晖为它罩上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这座闻名于中外的寺院,寄托了多少虔诚信徒的希望,在这里,你随处可以看到匍匐而拜,礚着长头的藏民,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佛祖的敬仰和对自身未来的希望。愿佛祖保佑他们健康,富裕,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