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口无遮拦 |
在媒体的关注下,事情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学生向媒体反映,是不是由这个“失误”造成的损失就要强加在学生头上?另外银行在其他客户的账户上是不是也经常“算错了一个小数点”?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因为银行的失误当了“冤大头”?
记得上大学时,把从家带来的钱存在校门口一家国字头银行,为防自己乱花,每次只取一两百,有一天,因急事先后取了两次,第二次柜台小姐一脸不高兴:以后别这么来来回回麻烦好不好?我此后8年再没登过这家银行的门,直到在太原买房时,房改办指定必须向“冤家”贷款。
去年,一家颇有名气的民营银行到报社推销信用卡团办,前后审核用了半年不说,最后让那一批团办者不明不白地有了一笔“不良信用记录”。虽然该行负责人也承认是操作“失误”所致,但至今仍不见处理结果。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最近,关于银行收费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大多数的银行和专家都搬出了“国际惯例”来搪塞。在储户和银行的博弈中,前者是“上帝”,但“上帝”却永远是弱者。在近期“小额账户费”、“跨行查询费”争论中,所有的储户都只能逆来顺受,他们最大的权利就是选择挨A银行还是B银行的“刀”。行业的垄断“恶果”最终只能由老百姓来买单。
银行收费固然有千百条理由,但其服务质量差强人意却是不争的事实。银行之所以敢名目繁多地乱收费,是因为他们确信,只要在储户限度内,收得再多,他们也只能嘟囔几句。“过一段时间习惯了,就没人提这事了……”
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银行巨头们自然感觉不到竞争压力,口号式的“提高服务”也只是为了平息一下公众的不满情绪。试想,在国外,银行业竞争激烈,彼此间只有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推出更好的服务项目来吸引客户。而在中国,有“官方血统”的银行业至今仍有不少的官僚作风,他们头上缺的是一把达摩克利斯的竞争之剑。
跨行查询收费了,我们只能多走几步了。小额帐户收费了,我们只能合并一下账户了。大额取款也要收费了,我们只能放到自家柜子里了。即便如此,您也要睁大眼睛看看,不定您的哪个小数点也给弄错了(当然只有你吃亏的份,人家最多到时候也就给你道个歉)。唉,谁让咱生在中国了,偏偏又赶上人家要和国际接轨。还好,国外的银行就要进来了。到时候,赶紧选一家好的,把锁在柜子里的人民币存到老外那里。省得闹心!
美国:为好的服务支付费用值!
英国:银行体贴但不较真 香港:银行多过米铺服务客户使尽浑身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