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标签: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 |
分类: 计算机史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
2015年10月
目
注重学问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何永保教授访谈录
谈谈我做学生、教师和系主任的经验与体会———————施伯乐教授访谈录
把兴趣投入到学问中———吴立德教授访谈录
键盘上的织梦者—————张根度教授访谈录
铭记一声党栽培,唯念终身为“愚”群—————————谢铭培教授访谈录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胡运发教授访谈录
以事业心和团队精神艰苦创业———————————曹邦伟教授访谈录
破除迷信 奋勇攀登———朱传琪教授访谈录
忆教材建设二三事—————————高传善教授
复旦大学计算机事业的缔造者—王零同志——————————何永保、徐研人
宝钢高炉操作指导专家系统的研制—————————何永保、江
众人同心 其利断金——记某大型现代焦炉的烘炉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何永保、刘其真
回忆与梦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鲍振东
我的教育学——————————刘光奇
过去的艰难——————————吴霭成
回忆走过的路—————————张根度
非凡的719计算机——————— 王世业
孜孜不倦 上下求索——————朱
复旦历史上的奇迹—记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复旦602”的诞生——徐研人
我所经历的国防科研30 年——彭成廉
FD— 753逻辑插件测试系统的研制——彭成廉
一次难忘的听课—————————陈金海
我亲历的719机和753机研发实践—周天爵
缅怀钱家骅教授—————————钱乐秋
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倪重匡
和航天系统结缘—————————倪重匡
出国进修的往事(一)——————李宗葛
出国进修的往事(二)——————李宗葛
计算机事业需要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赵
国内第一台生物医学计算机———廖光裕
中国最早期电视摄像图像输入装置的研制—————————刘其真
多学科联合攻关—光学/计算机混和功率谱特征采集系统的研制———刘其真、何永保
用真诚和能力赢得信赖———————刘其真
回忆几件往事———————————王宗彩
我与DJS413计算机————————陈泽文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网络认证中心诞生记——————————于建华、吴承荣
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于建华
为上海市消防、地铁以及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于建华
参加国家系列机设计的联想 ——————荆金华
逸夫楼的日日夜夜 ———————————荆金华
让PDP-- 11计算机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荆金华
岁月如歌—回忆在719造机组的二三事—李应华
一本红丝绸封面证书的回忆—————高海锋
怎能忘啊,怎能忘—献给计算机学院的退休老师们——————————李大学
1956年姚晋先生(左一)向陈望道校长和外宾解说复旦601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献给“1024”——代前言(摘录)
早在建系之前,1958年,复旦就在数学系举办了计算数学训练班,培训学员101名。年1970年~1974年,物理系招收了四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和自动控制专业学生,数学系招收了四届计算数学专业学生,学生总数超过300人。
1975年复旦正式以计算机科学系名义招收计算机设计与制造、程序设计、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论和计算数学五个专业的学生,学制三年,两届共培养毕业生467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复旦专业调整,计算数学专业划归数学系,其余保留在计算机科学系。1979年,学校调整专业目录并修改专业名称,改为招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信息科学3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同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1983年起,新增招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硕士研究生。(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