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2017-02-13 11:46:34)
标签:

复旦大学

计算机系

科学技术学院

退休教师

分类: 计算机史

    经过一年多的寻觅,终于在“孔网”购到一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可惜,因为书商只知收费,待价而沽,却仅仅用快递的塑料袋一包就上路,收到时包破书残。虽如此,还是一册好书,它记录了20多位老师的40多篇回忆文章,对回顾复旦大学的创业和计算机、计算数学等专业的创建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新中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所以这本回忆录和其他科学院、高校、部队,应用单位的回忆录一样也都是属于整个领域的回忆,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粗看之下,文章描述了许多复旦大学的创业过程,还有与其他单位的往来和协作,容我慢慢阅读和介绍。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基层人员并不知晓国家战略内容,但在经历几十年之后,就应将单位和个人的经历,溶进全国的发展规划之中。比如,五十年代复旦大学的计算机训练班就是“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中计算机学科的内容,也是中苏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安排肯定不只是一个单位的事,不光要当事人回忆,还要查找档案。在“口述”之外,要有综述文章反映出来,才是“不忘初心”!

   1958 年9 月至1960 年4月,上海市委决定在复旦大学举办“计算数学训练班”,作为建立上海地区计算技术队伍的基础,分为机器班、计算方法班、程序设计班,学员包括复旦大学数学系三四年级的学生41 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三四年级学生40人,上海师范学院三年级学生20 人,共计101 人。(见《溯源中国计算机》)

   在训练班进行之中,部分学员已经调入华东计算所,从1958年至1960年4月,先后三批调入48人。华东计算所承担了为原子弹工程研制计算机的任务,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回忆录”的序言指出,“1958年,复旦就在数学系举办了计算数学训练班”,虽为事实,却略去国家的部署变为仅仅是基层的具体操作,从历史研究和校史,地方史研究的角度评价,就有欠缺。从史料中获知,同中科院、部队、电子工业、教育部、北京市一样,上海的计算机发展也是根据国家规划安排由上海市委领导的,具体由市委书记、副市长刘述周负责,1958年11月,还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刘述周兼任院长,上海决定成立16家重点科学研究所,其中第4家为计算所。复旦大学讲师何育辽(也参与了计算机训练班筹备)奉调参加华东所筹备,都说明复旦大学是上海计算机发展中的一支重点力量,是突击队和先锋队。

   近30年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十五研究所、华东计算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军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电)、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汇编出版了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数学)专业的创建回忆,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历史提供了大量事实与资料。从这些图书的序言和目录中就能够看出历史的轮廓,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还有一些单位,也正在编辑之中。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1510

  

注重学问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何永保教授访谈录

谈谈我做学生、教师和系主任的经验与体会———————施伯乐教授访谈录

把兴趣投入到学问中———吴立德教授访谈录

键盘上的织梦者—————张根度教授访谈录

铭记一声党栽培,唯念终身为“愚”群—————————谢铭培教授访谈录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胡运发教授访谈录

以事业心和团队精神艰苦创业———————————曹邦伟教授访谈录

破除迷信 奋勇攀登———朱传琪教授访谈录

忆教材建设二三事—————————高传善教授

复旦大学计算机事业的缔造者—王零同志——————————何永保、徐研人

宝钢高炉操作指导专家系统的研制—————————何永保、江  

众人同心 其利断金——记某大型现代焦炉的烘炉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何永保、刘其真

回忆与梦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鲍振东

我的教育学——————————刘光奇

过去的艰难——————————吴霭成

回忆走过的路—————————张根度

非凡的719计算机——————— 王世业

孜孜不倦 上下求索——————朱 

复旦历史上的奇迹—记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复旦602”的诞生——徐研人

我所经历的国防科研30 年——彭成廉

FD— 753逻辑插件测试系统的研制——彭成廉

一次难忘的听课—————————陈金海

我亲历的719机和753机研发实践—周天爵

缅怀钱家骅教授—————————钱乐秋

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倪重匡

和航天系统结缘—————————倪重匡

出国进修的往事(一)——————李宗葛

出国进修的往事(二)——————李宗葛

计算机事业需要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赵  

国内第一台生物医学计算机———廖光裕

中国最早期电视摄像图像输入装置的研制—————————刘其真

多学科联合攻关—光学/计算机混和功率谱特征采集系统的研制———刘其真、何永保

用真诚和能力赢得信赖———————刘其真

回忆几件往事———————————王宗彩

我与DJS413计算机————————陈泽文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网络认证中心诞生记——————————于建华、吴承荣

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于建华

为上海市消防、地铁以及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于建华

参加国家系列机设计的联想 ——————荆金华

逸夫楼的日日夜夜 ———————————荆金华

PDP-- 11计算机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荆金华

岁月如歌—回忆在719造机组的二三事—李应华

一本红丝绸封面证书的回忆—————高海锋

怎能忘啊,怎能忘—献给计算机学院的退休老师们——————————李大学

 (书中的八篇“访谈录”是在2013年11/12月,分别由该院学生李星、赵睿、许少伟、郭之春、杨展迪、李梦棋、姜峻岩、傅小满、周信安、黄楚迪、张育晨、周小淋、曾小方、申晨、陈世宜、郑冠仕、卞景浩、徐文奇、刘亮兴、赵旭东、刘燕玲、刘志鑫、赵志洲等采访整理的.上边目录中的其他文章的作者姓名是由博主添加到目录里的,以方便大家了解该书内容)


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1956年姚晋先生(左一)向陈望道校长和外宾解说复旦601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复旦大学719电子计算机     (以上该书部分插图)   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本书之“怎能忘啊,怎能忘—献给计算机学院的退休老师们”局部,原文191行,作者李大学

献给“1024”——代前言(摘录)

  早在建系之前,1958年,复旦就在数学系举办了计算数学训练班,培训学员101名。年1970~1974年,物理系招收了四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和自动控制专业学生,数学系招收了四届计算数学专业学生,学生总数超过300人。

  1975年复旦正式以计算机科学系名义招收计算机设计与制造、程序设计、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论和计算数学五个专业的学生,学制三年,两届共培养毕业生467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复旦专业调整,计算数学专业划归数学系,其余保留在计算机科学系。1979年,学校调整专业目录并修改专业名称,改为招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信息科学3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同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1983年起,新增招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硕士研究生。(下略)

购书:复旦大学计算机教师回忆录

    看到该书第8页,老教师们的回忆反映了中国计算机创业的过程,是十分珍贵的材料。但是,历史材料的编辑要十分细致。当时,中科院计算机训练班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欧美留学归来的,文中说到的”由美国来的一批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实际上是“由美国、欧洲归来的专家”,虽差一字,意义就大不相同。
    再者,当时北京没有计算所,所谓“北京计算所”,应当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科院指定负责全国计算机发展。有关历史的定义词汇应当尽量准确,方能反映历史原貌。
注:目录格式是为了适应微信页面,原文目录没有人名,阅读十分不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