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途自动电话承载的哈军工精神(上)

标签:
哈军工长途电话哈尔滨计算机研究室 |
分类: 计算机史 |
——五十年前在哈尔滨的记忆
1966年1月3日,根据邮电部6401国家通信工程指挥部的决定,我和另外6位同事在分队长解晓安工程师的率领下,从长春出发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务是借助哈军工的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完成中国第一台长途自动电话交换机的计费设备。上世纪60年代,中国走出“三年困难”,经济正在孕育全面起飞,通信必然先行,在长途电话完全是依靠人工转接的年月,这是一次现代通信建设的大规模跃进。
威名赫赫的哈军工,在外界看来笼罩着神秘的面纱,踏上哈尔滨车站的地面,迎面而来的是北国冬季冰凉的寒风,而我满腔热忱地急切盼望着进入哈军工的那一刻。
第二天,就是1月4日,正式开始工作。我们的位置在408研究室所属的24楼,在二楼上分配了一间设计室。研究室的刘德桢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王振青和任连仲两位教员,他们担任工程组的指导。两位教员起立,标准的军礼,至今还是那样清晰、亲切,他们的英姿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随后,参观441-B晶体管计算机机房,站立门内,看见机柜上闪亮的氖灯,听着磁鼓、变压器、发电机的轻声啸叫,观察机柜四周,轻抬步,慢移动,心灵深处是一种震撼和神圣。
这是中国晶体管计算机的第一个型号,当时数字电子计算机大约生产了100台,其中的晶体管机不到半数,只有6个型号,计算机是各单位的宝贝,“严防死守”,轻易不肯对外示人。我学到多门“数字”课程,也在模拟计算机上操作过,数字计算机的能力与运用大不相同,如今重担在身,研究室的老师们就是攻克难关完成任务的榜样。
在两位老师的讲解下,一周时间就熟悉了晶体管计算机的原理和结构,特别是运控和磁芯存贮器,还有书本上没有见过的“推拉触发器”,这是我们要重点应用的部分。根据通信工程的要求,总体设计经过两位老师的审查,转入制图和生产资料设计。有了研究室成果为基础,3月份就开始器件测试和电路板生产,工程大队20多位后续生产人员也从各地选派到哈军工实习工厂“四海厂”,完全按照哈军工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进行,日夜工作热火朝天。
3月18日,全院突然动员批判“三家村”,半日停工参加学习,说实在的,谁也闹不清邓拓、吴含、瘳沫沙三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既然上边命令,只能在读报时心中想着设计、测试中的问题,晚饭后大家快速回到设计室,抓紧时间干活直到熄灯预备号。
4月1日,震撼人心的时刻来临,哈军工全院退出现役,摘去帽徽领章,一号楼的大会宣布后,全场数千人一片静寂退场,学院为什么要脱军装???没有人能解释清楚。随后又到小礼堂宣布六系(计算机系)成立,慈云桂教授任系主任,408研究室改为601研究室,学员载歌载舞庆祝,依然没有拨开退役的迷雾和内心沉重的压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