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汉字结构复杂,拍电报不直接用电码来表示,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
中国汉字多达6万字,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 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四码电报"的来历)。
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
55
http://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574d42f891a86c8.jpg
55型电传打字机是国产设备,为全国的通信、国防建设和信息化竭尽全力。笔者很荣幸地在少年科技馆使用了首批四台产品中的两台。
这种方式译电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还不能保证质量,研制自动译电设备的要求提上日程。1965年初,邮电部邮电研究院第三研究室303组的9位技术人员承担了这项任务。
项目起动困难很多,没有资料可参考,只有采用电子方式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新设想。
当时我国半导体计算机也才刚刚问世,存储容量也很有限,电码本上近1万个汉字,总信息量为500K,在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在精心设计下,最终只用了8万颗小型记忆磁芯,完成中文字库,中文字的点阵是20×20。要将汉字快速、低成本地印在电报纸上,又是一个难题,最后确定采取静电印字方式。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20点阵的中文印字机。有了上述两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快速译码机的研制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王济东
http://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05c19d66b40dd2e.jpg
为电报译报机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王济东同志,邮电部授予五一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辽宁沈阳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校。历任天津市长途电报局机务员、助理技术员,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邮电部第七研究所、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报设备的研究工作,曾主持研究成功字符印字机、快速凿孔机、电子式电传机等。
|
1968年研制出译报机科研样机后,在上海电报局进行了试用,仅使用一台译电机就完成了整个上海报房的收电译报工作。所有电路接收的电报凿孔纸条,通过光电输入机,将电报信号输入到译电机,自动按照中文电报格式,准确无误地将汉字印到电报纸上,每分钟能译报1500字,相当人工译电的75倍。对提高电报通信速度和质量,改善译电人员的劳动强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1969年邮电研究院试制出了3台生产样机。安装在北京电报大楼、上海电报局和部队使用,曾有20多位将军到电报大楼观看译报表演,将军们现场撰写“命令”,然后观看“收报”、“译报”的自动过程。
国庆20周年前夕,9月26日《人民日报》作为重大科研成果在头版头条向全国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邮电研究院也召开了庆祝大会。

在这之后,产品转到山西侯马邮电部第七研究所,先后生产了200多台,装备到全国的省会和地市邮电局,并为部队应用。汉字译报机的使用,是中文信息快速处理的首次成功尝试。1978年译报机项目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一项成果,能够在几十年间造福全国人民,对于开发单位来说,是十分荣幸的。在计算机大批进入社会之前,译报机就在汉字信息化处理中首开先河,并持续应用了30年,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现在,电报业务已经退役,而大量传递了信息的电报纸,已经成为文物。手工译报的报文已经难寻觅,早期静电输出的电报纸也难见身影,只有使用计算机译报、针打输出的报文还偶尔可以见到。


三室主任杨春祥和技术人员观看电路板,左侧为译报机。

今天,正好是杨主任生日。

90年代三室人员聚会。

电报大楼,国际报房。

60年代,三室人员在北海公园。

2008年,参加译报机研制的肖金卯、博主、陈作人、王济东、芦云珠、刘砚琴。

领导科研工作的邮电研究院副院长梁健。

穿孔纸带
http://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c938de5d59e9c48.jpg
电报纸带也难寻。(这是130计算机的启动程序,外形类似。)
生日
http://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a6bf1bd6ab6dda1.jpg
电报已经从出行接站、疾病平安等变为生日祝贺等内容。
http://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8bad4eb7a6b1d54.jpg
电报报文成为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种。
追款
http://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9782f19b0b57565.jpg
这是一份追款电报,作为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的证据,无意间保存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