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计算机应用铁路丰台自动控制历史创新杂谈 |
分类: 计算机史 |
------------------------------------------------------------
驼峰——货车快速编解设备
驼峰的范围是指峰前到达场(在不设峰前到达场时为牵出线)与调车场之间的一部分线段,包括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等。
溜放部分——由峰顶至编组场头部各股道警冲标后
100米(机械化驼峰)或50米(非机械化驼峰或简易驼峰)处的线路范围。
峰顶平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的连接处设有的一段平坦地段。
为了强化铁路编组站,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实现驼峰自动化。驼峰调车作业的自动化,主要包括: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车辆溜放进路的自动选排和自动控制;驼峰机车推送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摘解风管和提钩作业的自动化等。
上述几项内容中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是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控制,它是驼峰自动化的核心内容。车列在驼峰编组站进行解体作业时,为了保证安全和作业的要求,必须在一定地点设置调速工具,根据需要对车辆的溜行速度实行调节,使之符合运营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特别是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实现车辆溜放速度的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
这是738厂生产的DJS154计算机,丰西就是用的这种型号,完成了驼峰控制。按照当时的比价,1台154机大约可以购买10台68000微机,而后者的功能却远高于154机。至此,国产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小规模集成电路)在强大的冲击下,终于停产。
图片拍摄的正是“过渡时期”,工作台上的是刚引进的6800多用户微机系统。
当时,55型电传打字机是重要的外部设备,编程、输入数据都靠它。修改差错,编辑文档时,可是不方便,慢还不说,还要浪费好多电传纸。所以,那时大家工作都要仔细思考,然后才动手。
一个驼峰,涉及许多设备,光是测试和监控就要一大批,大都要靠自己制造。
设备水平相对不错,而工作条件同样艰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穿白大褂坐机房。
这是北京铁路局第一批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同志,详情待补充。
参加丰西计算机应用的阎平同志,现任北京铁路局总工程师。
从新闻角度,这些照片都仅仅算是个人留影,然而它记录下的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状况。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正在编辑补充中,还缺少火车头和车站的照片,大家自然看不明白,放在博客上正是想让相关同志补充)谢谢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