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星移斗转,时光流逝,很少有人知道,邮电部在我国数字化建设中也曾领先。不仅在骨干通信设备中引进了程控交换机等数字化设备,也在微波、载波设备的监控系统中,独立自主地采用了国产集成电路设计了成套设备,装备了电信部门。
李望禹就是在微波行业中的一位姣姣者和带头人,在他短暂的技术生涯中,并发出了璇丽的光彩。

李望禹(中)在调试机器时和同事们讨论。

1976年夏,李望禹(右二)在万庄微波站给天津电信局的员工讲课。
右一是博主。

这是那个微波站,铁塔下面是200多平方米的坚固机房,上图就在此处拍摄的,照片好不容易才找到。

微波通信设备在北京邮电器材厂由中间试验工程处进行三个月的环路测试,之后才运到微波站安装。(照片时间应为1974年,图中人员均为邮电部传输研究所无线室技术人员。)
1976年夏天,在北京——天津的960路微波试验工程中,万庄、杨村站的所有设备工作状态、辅助设备直至门窗、油机、塔灯都实现了近100公里的远程遥信、遥控。在北京长话大楼的机架旁,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中途微波站的工作情况。之后,这个系统设备将向高山无人站推广。
微波站的铁塔有60多米高,安装了塔顶灯,保证对空中的警示。当时,使用了光电池自动控制早晚灯的开关,还使用了灯泡故障的自动替换电路。在32年之后,2008年北京市的路灯开关控制也使用了类似方式。
李望禹同志曾就读于北京二中,大学毕业后,先在西安邮电学院给高年级开专业课;“文革”中到邮电部河南的“干校”劳动,耽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时间。之后,他被安排到西安邮电部503厂工作,有幸参加了邮电部的国家7426微波工程,这是我国当时的通信干线设备,可以传送960路电话、新闻传真或一路彩色电视。
他负责微波站的无人值守和波道倒换两个重要设备的设计,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毅然采用刚生产定型的国产小规模TTL集成电路。设备顺利完成后,其性能不仅居于邮电部领先地位,而且也超过了其他交通、能源领域的监控设备水平,成为许多单位学习、借鉴的样品。
当别人还在使用机电式的设备,顶多利用晶体管进行控制时,李望禹已经完成了集成电路的远程监控设备,并且投入了通信部门的使用。他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愧为中国数字化建设的尖兵。
在一年多的时间中,他一个人不仅要设计全部逻辑电路,还要带领车间同志完成器件的测试、电路板设计与检测,包括机架电源和机械安装、地线、部分零配件的选型、采购,无一不花费了他的心血。
设备运到北京、天津四个地点,他不仅要参加安装、调试,还要编印图纸、说明,给两地电信局的同志们培训。为了把全部精力投入技术攻关,他把个人的生活内容与水平降到了最低限度,几乎全天候地投入了工程试验。
70年代初期,经济与社会服务都受到文革影响,他家里有时只有粮食,挂面都难得买到。笔者出差去工厂参加设备检测,他邀我到家里做客,仅有鸡蛋、黄花和挂面,一顿饭全部吃光。
第一型设备到线路上使用之后,他又忙于设备改型和定型生产。这时不幸发现他的胳膊疼痛原来是身患癌症,但他忍着巨大病痛坚持进行科研并忍痛出差开会和接待外单位来访。他的坚强毅力使医生震惊,直到生命最后几天,他还通过口述,由别人记录,尽量把研究成果留下,却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来安排个人家务。


这是1997年,在廊坊万庄微波站准备国家验收,李望禹讲课。红圈中是博主。
对电信人说,自己研制的设备能够安装到北京长话大楼投入业务使用,是一种光荣。李望禹研制的数字器件设备,当时在长话大楼机房也是一流性能和质量,是大楼中的亮点。
李望禹同志是一个普通的科技人员,在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和“精神鼓励”的时代,他一心一意开拓、创新尽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让国家快速强大起来的精神、崇高品质,体现了这一代人对祖国赤诚的情感。李望禹同志1977年5月在北京邮电医院去世,他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