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两篇博客:
“海礁草”的《为打汉字向美国人缴钱而郁闷》;
虽然王选先生解决了汉字印刷的数字化问题;
虽然倪光南提出了“联想”概念;
虽然王永民做了五笔;
虽然中国首次汉字数字化早在60年代就获得成功——汉字电报自动译报,还批量生产200多台,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满足了全国30多年的电报业务需要。
还有全国人民正在使用的移动“短信息”。
但是,汉字的数字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原因之一是语言领域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距离”。
电脑的字库,我们要交纳费用给美国;
手机的汉字同样要交纳许多亿元。
更严重的是今后的“汉字搜索”,听许嘉璐先生上课时,他说要是我们只用外国人的“汉字搜索”,这个费用也要数以亿元费用计算。
是中国人做不出来吗?不是!
我们的标准制定不是使用外面的,就是拦截“非行业的爱好人士”(其实并非是业余人士,很多是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但是在学科中,要想相互渗透是很困难的,从院士推选就可以看见创新之难)。
汉字部件的标准问题是文字、信息两个行业割裂。
560个部件,连中文研究生都背不下来,没有称谓和助记音,如何使汉字真正信息化?
化学的元素周期表有元素结构、排序规则、称谓、代码(助记音)等等,使化学成为有方程式的精确化学。
而我们的汉字,还仅仅适应的农牧时期的“面授”,对于网络时代是不适应的。
中国人的电脑中有日、英、希腊、俄等字符,而却没有汉字部件国标(虽然其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要讨论汉字根本时,许多字符是不显示的。对此,语委的主管当面对我说:“我们的机器里面有”。你有,管屁用!网络时代大家无法交流,文字就不是世界的。
汉字要真正的现代化,惟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看能不能适应外国人(在国外的华人子女)用电脑学汉字和使用汉字交流。
一位50岁的中国人,出去仅20年,现在居然用英文和我交流信息化项目,就是不会录入汉字。偶真的很郁闷,是一个对信息化问题的讽刺。
有人可能认为“汉字的信息化很好”,何来“死角”。我要指出,用了就不一定没有问题。例如使用拼音的人士会提笔忘字,但是如果汉字达到部件级数字规范这个问题就弱化了。总之,文字的基础就最小的符号,在其微观。“汉字部件标准”问题不从“信息化”的角度解决,长久之下,悔之晚矣。
下面是我在2001年写的《信息跨越》的部分,多数已经登入本人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