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还有一年了,也就是365天了。奥运的气氛越来越浓烈,城市也在一天天地焕然一新。参赛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是少数,而所有的市民却都是奥运会的热心观众,才是奥运的大多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奥运不仅要在世界面前亮相,经受考验和圆满,还要让奥运之后的日子,也和奥运时一个样,这才是奥运会的价值体现,也是我的奥运会。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
2007年1月24日首次发布了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数据显示,2006年与2005年相比,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连续两年对10000多名北京市民、1000多名在京居住2年以上外籍人士的社会问卷调查,和对北京市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0多万人、18万辆机动车、累计1700个小时的现场观测数据,2005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5.21;2006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9.06。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说,这组指数反映了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也反映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改进。
此次发布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包括这五个体系:
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
围绕城市居民、农民、未成年人、来京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陆续对1万名市民跟踪抽样调查,如对市民公共行为进行大规模现场观测。
2006年与2005年相比的进步,可以从数字来看。
在公共卫生方面,两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率下降的情况是:
乱扔垃圾---9.1%降到5.3%,
随地吐痰---8.4%降到4.9%
2006年与2005年相比,在公共秩序中拥挤、行人横穿马路,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明显有所下降:
等车拥挤现象的发生率由38%下降到15%
加塞现象也由9%下降为6%;
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发生率由22%下降到11%(下降到一半)。
当然,不尽如人意之处依然存在,前天,我家门口就有一辆汽车,大摇大摆地在走上人行横道的人流中“抡红灯”。

没有人监管,在上班的高峰,绝大多数人有了排队、谦让意识。图为北京的三环大钟寺300路起点。
此次调查通过对分布北京18个区县的城区居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在京外籍居住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抽样调查和现场观测,获取了300多万个基本数据。
在此基础上,组织伦理学、社会学、城市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研究,最终形成对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总体评价。从此对首都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估首次有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尺度。
文明行为的观测和分析、有利于对城市文明进行准确评估和制定政策、措施,也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文明指数研究工作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下一步将要把采集、分析、发布、教育形成有序流程,大批数据和原始资料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多个参数形成数据库。
“市民文明行为监测”和“市民精神文明网络教育”,也应纳入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即通过“采集—汇总决策---发布教育”,完成整个流程。
把对工业和城市的有形数据的监管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应当是社会信息化的内容。实际上,我国在城市交通、减灾和环境卫生等等方面,早已采用了量化分析、管理方法,将有关精神文明的整体数据综合起来监管,必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明天,我要到文明办去讨论文明行为的技术与数据的关系。以此纪念奥运的倒计时的365天是最好不过了,还有整整一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