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半壁山更是声名远播,是武汉保卫战中的重要阵地。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第九战区第二兵团炮八团、炮十团、炮十四团和半壁山要塞守备队,在半壁山一线炮台布各种炮40门,重炮布于山之西侧,以控制田家镇。
6月上旬,武汉卫戌总司令部调派一个加强旅总兵力7200人驻防半壁山,扼守武汉东边门户。全旅官兵同仇敌忾,签名宣誓“愿与半壁山共存亡”。9月,日军陆海空联合,疯狂进攻半壁山要塞。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激战半月余,重创日军。终因阵地尽毁,半壁山沧陷。此役抗日将士阵亡824人,伤278人,英雄的鲜血又一次染红了这块土地。1970年,我们在山顶还可以见到战壕与指挥部遗址,每当我上山,都要以沉重的心情怀念当年抗日的英雄。
半壁山古战场遗迹处处可见
东南侧山脚滨江处,古炮台遗址保存完好,系用石灰、糯米饭掺合堆筑古城砖而成。江上乘船,可浏览临江绝壁上的三块摩崖:
“铁锁沉江”,直书,摩崖面高3.5米,宽1.5米,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咸丰4年(1854年)书写;
“东南半壁”,横书,摩崖面高1.5米,宽2.5米,总兵丁泗滨1864年书写;
“楚江锁钥”,横书,摩崖面高1.4米,宽4.5米,清将杨岳斌1884年书写。
我们多次登山仰望,可惜因在峭壁下,无法照相,在江轮上清晰可见。
位于山西侧盛家湾的“千人冢”,1854年堆筑,内埋太平军阵亡将士尸骸难计其数,由当时任半壁山渡口清军哨所头目的王文明立碑并撰碑文,此碑原躺在农场场院一则,由邮电部五七干校(邮电设计院)“学员”发现,现在湖北省博物馆保存。
阳新也是老苏区,斗争尖锐、复杂、惨烈。一位老农告诉我,在旁边的一个山沟,当年集合全县近百苏维埃干部,缴枪,捆绑后,由中央特派员夏曦宣布这都是“改组派”,全体就地枪毙。“改组”纯粹捕风捉影和基层没有任何关系,而曾到苏联学习革命的夏曦后来也不得好死,长征行军落水无人救他。我在历史书上,还没有查到这一段,而农民在30多年前讲述应当真实。
半壁山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荟萃
1981年发现半壁山新石器时代至东周遗址,1984年又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陶鼎、龙凤铜镜等。同年又发掘出小泡儿山楚墓(偶等4人在那盖了草屋住了3个月放牛),墓主为官家女性,随葬品众多。还有明末古墓数座,地方偏僻,石碑完好,文革中也无人破坏。东南5-10公里,有三国甘宁墓、港下古矿冶遗址、上巢湖黄家的古金桂、古牡丹。西北3-10公里,有深邃宽阔的地下溶洞袁广洞,宋代知府范忠宣书写的“梅山”摩崖。
由于多年战乱,湖荡血吸虫猖獗,所以此地人烟稀少,甚为荒凉。文革时,才有大片地方容纳3千人的干部和家属。共编14个连,一字长蛇阵地居住在相隔10多里的湖畔和山沟。总共大约不少于5个营的一个加强团之兵力,不过以砍刀和锄头代替枪炮,自然干活的主力还是拖拉机,还有江上船队。
我曾和导演巴特尔讨论,应当把“半壁山”的百年历史,写成“少林寺”那样的电视剧,以当地文物为线索,把清军和太平军后代的恩恩怨怨,把科技人员和倒卖文物的不法商人,把抗战英烈和窃取我国财宝的日本鬼子都写进来,肯定比哪些“戏说”好看。至少,给湖北也推出一个崭新的旅游线路。
(图待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