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22日,央视《实话实说》的节目主题是“老人回家”,应邀出席的嘉宾是中国社科院的杨团女士、公安大学的王太元老师和笔者。《不过如此》这本书中崔永元向现场观众鞠躬的照片就是在这个现场拍摄的。
崔永元还请到二位客人:王勤和王丙仲兄妹。他们的母亲魏凤明于1999年10月18日,从北京邮电大学到北医三院去看病时走失,一直没有找到。小崔专门为寻找他们的母亲做了这期节目。
王丙仲说,母亲记忆力减退,属于老年痴呆症,而且是很严重的阶段。后来知道,她在天黑后老去推一家大门,那家人把这个老太太送到居委会,门卫却把老人往相反的方向送出去了。南边500米就是派出所,越往北离家就越远,从此老人再无下落。
老年痴呆症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以痴呆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该病病因有100多种,主要病因有两种,一是血管性的,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二是由原因不明的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氏病)引起的。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每天都有老年痴呆病患者走失;大连的车站派出所每周都会收容到走失老人幼儿。寻找这些人员,不论对家属,还是对派出所的警察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相当一部分走失人员从此再无下落,给家属带来终生痛苦。估计北京的老年痴呆病患者在15万到20万人左右,而且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发展其人数还会增加。
中国的大中城市在向国际化都市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时候,信息化社会的目标应当是关心到每一个人。
随着社会日渐老龄化,据保守估计,全世界到2025年将有2200万阿尔茨海默病症患者,2050年患此疾病的人数将达4500万人,早老性痴呆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流行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到世纪末将达到1.3亿。目前,我国患老年痴呆症者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至5%。北京的老年痴呆病患者在10万人以上。
美国约有400万老年痴呆病患者,10年之后,美国将有1400万人患上阿氏病。美国老年痴呆病协会已建立起一个全国规模的搜索和保护网,每年为1000多名走失患者提供了回家保障。日本现在已有188万老人记忆力衰退,日本的公司提出采用卫星追踪寻找迷途老人。
1994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在庆祝该协会成立10周年之际,将每年的9月21日确定为“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
设在新泽西州蒙特维尔的记忆药业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埃里克·坎德尔因在研究“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相互传递”方面获得重要发现,而与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松和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一起获2000年诺贝尔奖。
科学家在研究“神经与信号”的传递,这当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领先科技问题。但是,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在建设“社区上网”之时,人群之间也存在信息传送不畅的问题。
孤立无援的老人就守在磁卡电话的近旁,带着手机的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走过,欢乐的声浪掠过老人的上空。而此时,老人的家人正在媒体和电视上刊出“寻人启事”,老人抚养大的子孙日夜不停的在网络上发出寻人的贴子。
几年来,笔者一直建议在大中城市建立“爱心电话”,帮助走失老人回家。任何人看到需要帮助的老人,都可以拨打热线电话,为老人和家属沟通联系。从这个事例看,信息系统只是一半,另一半还是机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杨团说,如果说要启动一种社会公共服务的机制,那么这个社区的公共机制当然要有通信设备。但是光有设备还不行,还要有一支队伍,不光是专职人员,也包括好多志愿者,而且甚至连街边的路人都加入到这个系统里来,有了这样一个系统就能启发人们的良知。
如果说每一个人献出的是他可以不经意当中就能做到的事情,我想大家都不会觉得它是个负累。比如说,在路边你看到了这么一个走失老人,你能不能打一个电话?
王太元说:目前全国两百几十个地级市已经实现了人口信息的网络化,全国搞了一个“百城联网”,地级以上城市都联网了;现在公安部门接电话是被动的,需要一个联动机制,要有法律、要有经济支撑。
当然,爱心不是仅仅从物理形式上的“联网”,或是给老人发放十万个“编号标志牌”,让他们挂在胸前就可以解决的。老人们需要的是晚上天黑之前就能回家,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怀机制组织和爱心,这也应当是信息化社会的组成部分。
观看了这期《实话实说》节目的观众,会记得在屏幕上播出的老人照片和寻人启事。会记得小崔说:我想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献出自己的善良,而且今天的话题让我们知道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光有善良是不够的,需要一个机构,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范圣琦先生在节目结束时,演奏了一曲《回家》。现在我一听到这首曲子,就想起了走失的老年人和关心他们的民警和好心人。当然,也有崔永元和他的同事张虎迪、海啸;还有为精神文明和走失老人呼吁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他们是CCTV《夕阳红》的朱彦高、BTV《金色时光》的焦雪涛、《中国老年报》的徐晶、《中国老年》的王复荔和他们的同事。当然,相信他们为了中国的老人和信息化还会不断的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