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敲响

(2007-04-22 16:33:23)
标签:

电报大楼

50年代

周恩来总理

鲍蕙荞

钢片琴

建筑面积

阳新

报务员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提到中国的电报,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电报大楼,因为北京电报大楼代表了新中国通信的发展,伴随了电报的兴衰。

    电报大楼是50年代的十大建筑, 1956426日动工,1958929日举行落成典礼。1958年国庆节,电报大楼直径为5米的塔钟第一次发出悠扬的乐曲“赞美新中国”,接着鸣响了10下悦耳的钟声。从那时起,电报大楼的钟声成为北京人朝作夕息的标志。电报大楼的比例得体,色调庄重,邮电部还为它发行了2枚特种邮票。此后,全国的大小城市的电信大楼往往都随之称为“电报大楼”,因为当时的电信业务也就只有电话和电报二种,而公众能够使用到的大都是电报。

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敲响

现在的年青人好多都不知道“电报大楼”了,分不清它和复兴门的“长话大楼”。虽然电报不用了,互联网也是这个的业务,电报大楼的名称还是应当传承下去。照片是偶自己拍摄的,还不错吧。

 

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了电报大楼的设计方案,决定采用由鲍蕙荞用钢片琴演奏的东方红音乐片段作为钟声乐曲,敲钟时间被设定为早6点至晚10点。选定钢片琴弹奏主要考虑其音色高亢而纯净,传播距离远。

电报大楼楼高60米,从地面到塔顶为73.37米,东西长101.3米,主楼建筑面积为20108平方米。工程预算为800万元,实际总造价为793万元,单位造价每平方米为141元。

    当时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指出,“电报大楼的设计和施工始终是在苏联电信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民主德国的专家则为钟楼的安装做出了贡献。”寓于时代背景,营业大厅的结构和原有吊灯多少借鉴了俄罗斯的风格,精致典雅。

    直到新中国建立,北京电报局还在使用人工电键拍发“莫尔斯”电报,1952年起逐步使用电传打字机替代了电键。1955年启用了国产的55型电传打字机使电报业务达到高峰,

    在中国,1947年,旧式莫尔斯电报机陆续淘汰,1955年开始装备东德和国产的电传打字机,1969年首次实现了电报码的自动译报,使电报业务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中国培训了多少位报务员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标准电码本”的1983年版印刷了32次,一共发行了2653500册,可见“电报码”的应用规模。

     技术进步自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几千年来,一代一代的人们比他们的先辈们享受着更多的物质文明。面对前人,物质的丰盛成为骄傲、自豪的理由。

    但是,具有长远眼光的科技人员不会因为器件和材料的更新而目空一切,不论构成电脑的器件和显示屏幕如何变化,中西文字数字化的基本规律依然是“二进制”。不论是从开始的莫尔斯电报码、电脑的ASCⅡ码和今后可能出现的其他代码格式来描述字符,传输和寄存形式的实质都是一样的。

    网络只是传输的手段,表现的实质还是“文字”。按照先民的说法,文字像幼儿一样在每一个家庭中存在,像子孙的繁衍一样,依靠一代一代的努力资演相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