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2250家电报公司开拓的事业

(2007-04-22 16:27:17)
标签:

杀人凶手

追逃

电报

火车站

美国南北战争

贝尔

郭宝昌

丫头

世界通信史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1 84511日,一个杀人凶手从伦敦斯劳车站乘上火车逃跑,0742开车之后,警察才得知这一情况。本来上了火车就可以算是逍遥法外,很难追捕到。但是,刚开业的电报改变了这一情况。一个报文传送到了凶手的到达站——帕丁顿,“逃犯”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嫌疑人”的座位是头等车厢最后一排。当然,见到警察在车站迎候时,他很难相信这一事件已经记入了世界通信史,首次通过电报追逃成功。从此,电报名声大振,而作案的逃犯们再也轻易不敢乘坐火车了。至今在中国,火车站仍然是追逃的重点,不过电报已经为因特网所替代。

1845年,凡尔纳已经17岁,虽然他在法国。但是这样的新闻事件当然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中。他在1872年著述的《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追逃”成为描写主角费克斯环游时的另一条故事线索是不是偶然的。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英军在劳特兰特司令部到兵营中,就设立了电报线路。

1861——1865,美国国内战争时期,已经建立了24000公里电报线路,传送联邦政府军情电报650万份。

    1864年,俄军建立电报分队,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通信兵部队。

电报在线路和设备的发展上都没有停留,人才和资金都会为这项创新事业提供支持,但是历史大多记载的是结果,是成功的结果。

1844年,发明了印码电报,可以把莫尔斯电报码自动印制在纸条上。我们在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看到的电报机就是这种类型。次年,毫斯发明了印字电报机,使用琴键发报印字轮收报。

1910年,美国人克鲁姆发明手动电传打字机;1921年,电动电传打字机问世。

19世纪60年代,在这样火热的市场情况下,仅美国就有2250家电报公司投入运作。2250家公司有大有小,要是让老板们集合在一些举行一个开通仪式也足够壮观。

现在,中国出现了成千上万家网站和公司。要是和当年美国的电报公司相比,从数量上看真的还不算多,不过这么多网络公司在竞争中也肯定不能都生存下去。

电报的兴起,并没有封锁人们的思维,社会还在盼望直接通过电路传输语言。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实现了人们的愿望。

贝尔在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因为他对耳膜的震动有着充分的了解,立即断定通过电线传递声音是可行的。

    1876年2月3,贝尔电话专利申请获批准,3月10,他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电话诞生后的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至此,人类历史揭开了有声通讯的历史。如果说电报是专业设备,那么电话就成为大众化的工具;好像中文人工打字机和电脑键盘一样分类。但是,电话的建设与电报相比是缓慢进行的,原因除了建设成本与技术之外,通信的垄断使得经营者不必急于为公众提供“声音”服务。

    在电报发明的最初25年就有2000多家公司投入竞争,而自发明电话的1876年起,直到40年后的1927年,纽约与旧金山之间才开通电话,随后又与芝加哥和伦敦开通电话。既然不存在市场竞争,电报经营又可以满足顾客的大部分要求,冒着风险建设电话网络就不是十分必要的经济行为。

    刘善龄著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中,说到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在光绪二年(1876)出使英国。郭氏光绪四年四月十九日的日记云:曾赴两处茶会“邀视传声机器”。

    那年是英国南堪兴坦博物馆迁馆50周年纪念,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还有扩音机都曾在馆庆期间展览。郭嵩焘同年十月初九日记再次提到时,译作方罗格纳夫(phonograph即留声机),并说特累风(telephone)、买格洛风(micro phone今译麦克风)、方罗格纳夫,三者皆起自近数年。郭嵩焘可能还是最早拥有电话、麦克风和留声机的中国人。

    在中国,末代皇帝在故宫中就享用了电话。在电视剧《大宅门》中郭宝昌也着力描写了当时商户的小姐、丫头初次使用电话的情景——怕被电话“咬着”。郭导本人在上中学时,他的母校北京五中传达室中学生们可以使用的就是这种壁挂式电话,惟一的差别就是已经加上了拨号盘。

    60年后,到了1980年,想安装住宅电话还得有“理由”,电话除了“办公”之外,还是职务和名望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