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件归纳排序,减量增类

(2007-04-14 22:05:44)
标签:

阳新

信息化

称谓

部件

造字

笔画

元素周期表

元素

字母

军官

赋值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曾几何时,集邮成为全国关心的事情。集邮迷都能像教授讲课一样记住一年发行多少套邮票,每套又有几张,发行数量多少。后来,邮票有利可图,发行的套数和每套的数量也就激增。与此同时,邮电部不断提出“增套减量”或是“增量减套”,来创造市场。而集邮者一致批评邮票发行实际上是“增量又增套”,再没有多少人去记住套数和张数,直到邮票年年打折不得不进行涉及全国的大规模销毁库存。

    和大批发行邮票相同,汉字部件的数量之多,也不能吸引公众。在信息化时代,要完成理想的部件数字化,也必须认真的考虑部件的“减量增套”。

     信息化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有序,一切事物都有了代码自然就可以进行排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的《汉字基础部件表》连同多种汉字笔形码输入法的“部件赋值表”都是洋洋大观。有人说:现在不时兴简化了,还能再取消一些部件?

    一支军队有成千上万的军官,有几百种职务,别说外人,就是司令官也难记住所有人的姓名、分工。但是对现代化的军队来说,只要有了10几种军衔,就可以称呼任何一位军官。就可以指挥素不相识的军人作战。对汉字部件来说,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创造出适合信息时代的更为合理的部件分类与命名。

    信息时代在向传统的中文专业挑战了,能不能像软件从DOS进化到微软图标那样,拿出方便公众快捷方便应用的部件及称谓规范。

    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从历史、天文、考古、地震、科技测年等提取任何需要的参数。如200位专家5年联合攻关完成“夏商周年表”,使中国史纪年前推1229年。这样一来,不仅中华历史中的纪年向前延伸了1900年,古老王朝的历史纪年准确再现,也增强了人们对学科的新认识。地球上的一切历史、资源和文化都是有用的,都是不能擅自毁坏、丢弃的。汉字来源于甲骨文,古老的甲骨文就是不应当遗忘的宝贵财富。

    如果说,因为有了元素周期表,有了元素名称和符号代码,才推动了化学反应的表达,使化学从炼丹术士和点金术的歧途中走出。那么,在“数字化地球”的时代,这样多的汉字部件至今还缺乏通俗的读音和规范代码,能不认为是“数字化”的一个断层吗?因为这一缺陷,才造成汉字输入方法的“万码奔腾”,才缺乏适于大众的汉字输入方法。所谓“万码奔腾”,基本上都能实现字符与汉字对应,但是,难度在于“编码”脱离了语言习惯,难于记忆而不为公众接受。因而,有必要更换思路,简化部件分类和部分恢复部分部件的称谓。

    对于利用26个字母赋值的笔形输入来说,就必须对560个部件进行归纳、合并、排序。当然,这里的归纳与合并不是对部件本身的笔形压缩、修改,而是像对相近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称谓与字符,以完成“减少数量,增加类别”。

    《汉字部件规范》中的术语“笔形”已经指出:楷书汉字的笔形依据笔势和走向可以分为数十种,基本的类型为:横竖撇点折五类。

    笔者认为在笔形上,除了“横竖撇点折”,至少还可以增加一类,暂称其为“合”。把“折笔加点”的部件“厶”等都列入,这些部件现在还没有称谓,可以用“合”字与其赋值代码“V”来形容。

    这样一来,像“令监以私径”等一类汉字就都可以便捷描述、输入。

    “登”“学”等字的首部件,也不会单独使用,它的后面总是跟随着另一半,或是冖一,从部件赋值的角度看多有不便之处。既然相当一些部件本身的含意已经丧失,能不能在部件分类时,以“合并”来方便使用和记忆为主呢?

    部件“减量增类”和恢复称谓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必定早晚要进行的。在操作中,不仅要考虑部件赋值的简便,适合人的思维习惯;还要避免整字出现赋值重码。因而,恢复部件称谓也不单纯是文字工作者的任务,信息界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技术创新只有在理论创新的支持下才能产生,才能为公众广泛接受。在提出数字化地球的年代,汉字在部件级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落后了,这种欠缺将通过电脑和网络的应用影响到整个社会。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产生,方便了对元素和所有化学产品、化学反应的描述,从而推动了化学,以至医学、生物学、材料产业等等的发展。汉字的信息化,同样也需要新的理论和合乎中国人思维的“称谓”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