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美国造出了拉丁字母键盘打字机,很快在欧美得到普及。
在20世纪初,梁实秋等第一次接触到英文打字机时,面对英文通过一个巧妙的机械装置就能打印出整洁规范的版面,且其速度大大快于手写这一事实。悲叹在文字书写上,汉语落后英文100年。
26年前,旅居巴西的朱邦复先生,亲身体验了一本西文图书从手稿到印刷成书只用12个小时的过程。当时出版中文书籍都以年度为周期,朱先生为此奋起发明了“仓颉”输入法。
中国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朱先生的奋起令人钦佩,更多的人会跟随他奋起;如果没有朱先生们的奋起,梁先生们的悲叹只能令后人更加悲叹,直到有人带头生出卧薪尝胆之志。
英文只靠26个字母加上少量符号就能表达语言。英文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使用打字机,在字典排序、制版印刷、信号传输等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简便性,这就是英文在工业社会的优越性。注意,这里定义的时期是“工业社会”。
虽然林语堂、周厚坤、祁暄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在20世纪之初作出努力,最终还是承认了失败:利用简单的装置从部件来打印汉字是不可能的。印刷厂制版和后来的中文机械打字机,则需要利用几千个槽位的汉字大键盘,每输入一个汉字都要从这几千个位置中去查找对应键位,其速度可想而知。正因为汉字变成铅字如此之难,谁的文章通过铅字印刷出来,足以令人自豪,可喜可贺,甚至成为现代职称评定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由于“电传机”“电脑终端”的出现,“莫尔斯”符号和“ASCII”编码已经被隐藏起来,欧美人士可以直接使用字母打字与通讯。而在中国,由于汉字部件和汉字的整字结构问题,从20世纪初就面临是编码还是“拉丁化”的问题。80年代,又演变成为“汉字”是否“落后”和能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
历经15年的努力,汉字的电脑输入终于普及,但在文字信息化的领域还只是走出了第一步。现在,时不时的还会发生“汉字”是不是先进的问题,但是由于这15年的努力,“落后论”终归也闹不出多大的气候。
汉语汉字依靠数字化而存储、传输和处理,而数字化技术引起的公众思维变化,又必将促进公众对语言文字数字化应用的习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字的深层次数字化应用也将提到日程。在人们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之后,汉字数字化的应用范畴也必将超越英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