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电子化在寻找所有可以插足的商机,凡是要用笔书写的场合,都将是数字化利刃出击的舞台。字不像字,也还是字,但是公众不再用笔书写时,大概总不光是语文老师和制笔行业的悲哀。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希望书写工具的使用越来越简单,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毛笔。电脑代替书写自然是一种进步,任何进步也会付出代价。有识之士从文化的角度呼吁:千万不能热了键盘冷了书法,习字不能可有可无。
2000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刘炳森先生提出疑问:将来,我们的孩子还会不会写字?他说,现在大学生硬笔书写的水平,实在可悲。
与此同时,上海大学书法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信也表示忧虑,他说,自从钢笔传入中国,传统的书法便面临了威胁。如今电脑普及更使不少人认为书写训练无足轻重。
一位大学女生,给爹妈的家书居然也用电脑打字,遭到家长痛斥。就是字体再潦草,也是自己的子女,家长拒绝电脑文字,问题是女儿已经习惯了“换笔”。所以笔者预测,不久“人性化”“个性化”的仿手写草书软件,必将产生。满足了青年的习惯,也照顾了老一辈的亲情。
今天,名人和官员的一项重要家庭作业是练习写好自己的名字,但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出席签到簿上,还是可以看到五花八门难于识别的签字。据说,即将到来的电子名片可以免除会议、旅行、商务等的签字,还能直接传送进入电脑,用笔写字的尴尬终将被消除。今天,凡是整理过社会商务文化活动“签到名录”的人,都会对公众的书写水平表示疑问;在电脑更加广泛应用的未来,中国人还能写好汉字吗?
20世纪80年代中期,硬笔终于打败毛笔,普及到所有人群;小学生们不用再因为写毛笔字而染黑手指;硬笔不再是创造美感艺术的工具时,中国人的书法、甚至习字水平就一落千丈了。
汉字书法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都被作为提高国民素质、陶冶情操的有效文化手段。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有识之士就大声疾呼全民重视书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日本文部省在40年代明文规定在校学生必须练习书法,并使之与国语学习一样重要。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部省又规定,除了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外,高中还开设书法选修课。
80年代至今,尽管日本的电脑使用相当普及,日本规定必须修满书法课学分,考试合格才能担任语文教师。6所国立教育大学和若干私立大学设立了书法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向老人、家庭妇女、儿童的私塾性书法机构则遍及城乡。韩国也同样重视汉字书法教育,一般人的汉字书写都较规范。
在信息时代,汉字艺术的魅力已被计算机摧毁,它的结构及完美被所谓的“笔型码”肢解得四分五裂。用电脑“写字”已失去了文化人自我陶醉的韵味,只剩下了一种机械的动作。语言学家们面对电脑,从不以为然到侧目怒视,随后也不得不承认电脑打印的文字看起来更舒服一些,跟着急忙申请款项购买电脑研究汉字或者来研究电脑里的汉字了。
信息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汉字“有其形,无其实”。毛笔字形和手写邮件软件已经产生,不久之后一人一个样的“个性化书法字体”软件也肯定会出现,学生作业用电脑和喷墨打印机来完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若干年内,软件公司还会聘用“书法家”,不过那只是为了软件不断升级的需要。除非是书法达到相当水平的人,不会在人才招聘会上递交手写的简历,这样只能冒无人搭理的风险。
以前,开会的会标大字都是人写手剪,后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也就一个大字1元钱“润笔”而已。现在,都用不干胶的电脑刻字,同样的大字每个6元还得会“侃价”。“电脑刻字”好看、省事,也给市场带来了机会,但是增加了环保的负担;同事之间围观“书法”而带来的友情,产生的文化气氛也全部丧失。
搞市场经济,会议活动自然就多,电脑应用和信息化的活动当然就更多。过去,我们单位要写大字会标首选对象是找童晓春,他不仅字好,态度也最好,有求必应,从不摆谱。当然求字的人要自带旧报纸,写好之后再找几位细心的小姐女士用白纸剪好。
现在,因为童先生把写字的布局思维用在了市场经营上,会运筹谋划,已经成为总经理。虽然我们的友情依旧,有空他还能请我吃顿便饭,但是,再不好意思请他为我书写会标了。
电脑自然应当代替人的许多劳动过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然我们的经济又如何能够飞跃。电脑能不能涉足人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对语言文字这样的敏感领域,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点,人又将处在什么位置。这一代人的喜悦,会不会变成下几代人的悲哀,变成那种快乐着的悲哀或是悲哀着的快乐生活。
文化意识的转变,影响的是民族的价值观念;而文字思维的改变,将使一个民族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