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关于中国文人的书法,以致纸笔墨砚那些与中国书法有关的每一种东西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在电脑时代同样产生了成千上万关于汉字录入的故事。
大约在十年之前,“录入”也就是“打字”还被人看作是一种专有技能,有身份的人不屑于此。打字员是领导离不开,又承担了什么都不能对外说的责任,可在工资序列中却往往排列在末端。
20年前,一家通信研究所配备了几名大专资格的学生去维护国产计算机,组长要求他们都要学会英文“盲打”,惟一的一位“男生”表示不满,理由是他已经不是工人身份,在大学进修了两年计算机后为什么还要练习打字。为此,这位“男生”还找到所长反映“问题”。当然在明智的具有正规大学学历的一所之长面前,这样的“告诉”自然碰了钉子。所长说:你的意见组长知道吗?你可以直接对他说。
环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哪怕是在几个人的微型社会中也会形成一种压力。当几位“女生”已经坐在电传打字机前,“劈哩啪啦”地伸出10个手指击键之时,这位“男生”也只能一百个不愿意地坐下来“打字”。用不了很长时间,当“男生”变成了“男士”之时,就知道自己面对新的信息化的浪潮,有了永远不会遗忘和丢失的技能。不知道现在,他应当感谢当年的所长、组长,还是感谢自己终于适应了一次人生的挑战。
即使现在,大学资历中的绝大部分人士也还不能使用10个手指击键。我的“手下”,先后曾有几位伸出两个手指打字的“电脑专业人员”,但他们却以自己的学历来辩解,是学士或硕士。对付他们的惟一办法,就是就近寻找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生,“榜样”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无穷的。因为我见到的清华学生,简直把电脑键盘当作“钢琴”,10个手指的飞舞在众人面前体现的是自豪、自信的人生价值。清华学生都能做到的“人工技能”,别的学校学生还有什么好说。
几十个人、几百、几千、几万个人的手指,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描绘金色的“清华”和其他一些院所的精彩形象。
在越来越物化的社会中,一些有大学资历的主管,甚至一些院所主管更为重视的还是装修豪华的“大门”“高楼”“办公室”“会议室”“专车”,他们认为这些“包装”才能体现自己和单位的身份、价值。遗憾的是这些人中的多数,往往不具备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人体“信息化”能力的资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