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偷天换日、鱼目混珠

标签:
历史文化娱乐杂谈教育 |
经过程伟元、高鹗二位的篡改,书中很多明显露骨的地方也被去掉了,也没有什么读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时间一下子过去了几百年,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钞本仅有十几个,而且还大多残缺不全,但我的解读还是要以现在发现的仅有的这几个钞本为基础,虽然少得可怜,但其中的文字要比“程高本”更接近作者的原文。一直以来人们对“程高本”有个误解,就是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或高鹗续写的,其实这一点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在《程甲本》的序言里将后四十回的来笼去脉交待得很清楚了:
“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既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回之目,岂无全璧?爱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嫠别,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
大家觉得他们是在说谎吗?说谎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可“红学家”死活认为这是托辞,实在是太奇怪了。在“程乙本”上,也有程、高合写的引言: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
也就是说程伟元、高鹗二位在出版《红楼梦》的时候也是看不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的,后来经过长时期的搜及,才找到后四十回的残本,并进行了加工。这样看来,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还是个谜,但我认为后四十回的真正作者肯定看到过原本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然后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那些会掉脑袋的地方去掉了,改成了“无公害”的内容,即使是这样,里面还一不留神保留了一些原本的思想,所以有人居然从后四十回中也看出了“反清复明”的内容,这一点实在是让人吃惊。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进行进一步论证。
“程高本”中被改编的地方特别多,比如第一回说到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的来历是
而在“程高本”里居然被改成了:
这一字之差可意思就差出了“十万八千里了”,原本中的“汉家制度诚堪叹”表示对汉人制度的感慨,表明对大明亡国的反思,而“程高本”里改成的“汉家制度诚堪笑”却来嘲笑汉人制度,完完全全是在站在满清的角度来写的,而且改得是如此直白露骨,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程高本”还将七十八回里的《芙蓉女儿诔》中“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改为“贞烈遭危,巾帼惨于雁塞”,意思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了。“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来自己古代神话:禹的父亲鲧没有天帝的命令,就擅自拿一种可以生长不息的神土来治洪水,天帝就叫祝融将他杀死在羽山的荒野(据《山海经·海内经》)。屈原在《离骚》中说“鲧婞直以亡身兮”,大胆肯定了鲧的耿介正直。“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正是用了屈原的话;也正因为鲧是男子,所以诔文引来与芙蓉女儿相比,以反衬“巾帼”遭遇之惨甚于男子。“程高本”将原稿这一句改为“贞烈遭危,巾帼惨于雁塞”,换成王昭君出塞和亲事。这一改,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一个是指惨死,一个是指和亲,风马牛不相及了。
在第一回里贾雨村的诗中有这样一句:
满把晴光护玉栏
而在“程高本”里被改成了:
这一下子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改得有些奇怪,有人说原本中的“晴”字里含有“日”字和“月”字,还能勉强组成个“明”字,而“程高本”只是简单地将“日”字旁换了个三点水。我到是觉得从“晴”字里找“日”“月”会不会有点太累了?程、高二位多半还是觉得随手改成“清”字就很挺好,变成了给满清歌功颂德的意思了,这样的拍马屁拍得很轻松,二位也实在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地混淆视听,果然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另外在第三十九回里,刘姥姥顺嘴胡说了一些段子让宝玉信以为真,她提到了一个名叫“茗玉”的女孩儿,然而到了“程高本”里居然被篡改成“若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茗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玉”,感觉象是指“明朝之玉”,而这个“若玉”改得很巧妙,不但原来的意思完全都没有了,而且字型还挺象。这样的改编非常多,从这些地方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程高本”改编的用意,这一做法确实起到了毁灭性的作用,从此以后书中反清的内容很难再看来了,中国人仅能看到《红楼梦》正面的故事,大家集体都成了贾瑞。
说实在的,《红楼梦》的命运实在是曲折,成书以后先是被一帮文人进行了删改,去掉了大量敏感过火的内容,而且八十回以后也不敢流传,到了大约一百年以后又被程伟元和高鹗做了一次大手术,彻底阉割了这本书,从此书中的隐写几乎更难看出来了,也就是说满清的这一招非常高明,反正此书也禁不了,还不如用篡改本来替换原本,反而能够起到偷天换日、狸猫换太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满清入关时实在是虎狼之师,有骨气的、反抗的汉人都被杀光了,剩下的汉人缺少勇气,只能在《红楼梦》中偷偷暗骂满清,可后来“程高本”一出,连这样偷偷骂的机会也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