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清朝七十(道光十一年至十八年)

标签:
自贡燊海井北京同兴和木器店旧址兰州白云观广元昭化古城考棚 |
分类: 第八轮 |
四川自贡
(2018. 04. 11)
井深千米存厚利
时传百年有美名
蜀中奇观
【景点介绍】:
自贡燊海井坐落在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拔341.4米。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它的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
【历史背景】:
燊海井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井凿成后,每天喷出万余担的黑卤,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烧盐锅80多口,到1940年每天还自喷黑卤10000多担,天然气4800到8000立方米。燊海井从建成到今天已经生产了一个半世纪,由于长时间的缺乏维修,井下设施损坏十分严重,后来经过维修,燊海井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井深超过千米,现代石油油井也不过如此吧?怎么别处出来的是石油,这儿出来的是盐卤呢?况且,伴随盐卤一起出来的还有天然气,怎么会没石油呢!
【旅游趣事】:
北京
(2022. 03. 28)
锛凿斧锯 打通宫廷路
枫榉桃檀 铺向官府门
精雕细琢
【景点介绍】:
“同兴和”原址位于北京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街上一条百十来米长的鲁班胡同。是一栋坐南朝北的灰砖独栋二层小楼。从建筑的出檐、屋顶、铁窗、墙体上,还能看出极具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且不论是建筑工艺,还是施工质量,都是很讲究的。小楼左右两侧均有三道人字形的山墙,如波状相连,这是中西建筑风格融会的最为巧妙的地方,象征中国传统的人字形山墙上,几何结构的砖墙纹路纵横,美感迭生。小楼西边山墙上,“同兴和木器店”几个大字清晰可辨。小楼北边正门上,剥落后的门额上也显露出“同兴和、古玩”等字样。
【历史背景】:
清嘉庆年间,清宫造办处日渐衰落,众多能工巧匠流落至此,开设木器作坊,并将宫廷制作技术融入民间木器制作工艺,木器作坊这一行业遂在此落地生根,日渐兴盛。同兴和木器店开业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前身为一家制作硬木马鞍的店铺,后扩张为专门生产、收购、修售硬木家具,大量收购流落民间的名贵木材及宫廷家具,雇佣了众多的原清宫造办处的能工巧匠,按宫廷制作技术仿制宫廷家具,并收购家具旧件维修出售,同时承接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家具的修理业务。以其“选料精细、技术精湛、做工考究”等特色,在这一行业内做响了自己的招牌,成为当时木器行业老字号的龙头老大。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的直隶军阀吴佩孚在京津两地的宅第所用家具摆设均由同兴和供给和布置,同兴和出品的家具逐渐成为当时众多商贾望族青睐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东晓市街上的35家木器作坊和店铺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至此同兴和的名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作为一个正宗“老北京”,如果不是路过这儿,竟然没听说过这家木器店。看了这家店的资料才知道,敢情人家是做“高端客户”的。这块生意,容易做大利润,不容易做大名声。
【旅游趣事】:
甘肃兰州
(2007.
总督捐观黄河边,
道家诸神观中全。
百余年间香火旺,
保佑金城得平安。
【景点介绍】:
兰州白云观也叫吕祖庙,位于滨河中路南侧,东邻中山桥。山门额雕“升云得路”,门楣悬邓宝珊所题“白云观”木匾。观内供奉有吕洞宾的塑像,有东西望河楼、戏楼以及前、中、后院等一组三进的建筑群,两侧为云水堂、钟鼓楼、道院等。后殿有花园、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来仙亭、聚仙亭、群仙楼等建筑,古香古色,道教风格浓郁。
【历史背景】:
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是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的,也是古代兰州三观之一。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从黄河母亲雕塑沿着南滨河路往回溜达,没走出多远,就到了白云观门口。大门口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门楣上的“白云观”三个字,而是一左一右两块竖着的牌子 --- 省、市两级的道教协会。道观不大,前后三进殿宇,从前往后正殿依次是吕祖殿、玉皇殿和三清殿,道家各位神仙的级别倒是一目了然。十几分钟,转了一圈。出门一看表,去客户那儿还早点儿。得了!顺路再去雁滩公园溜达一圈吧!
四川广元
(2016. 05. 10)
文庙复建文风盛
考棚初设考生福
儒家鼎盛
【景点介绍】:
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
【历史背景】:
昭化考棚建于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个县里,当时有那么多读书人吗?
【旅游趣事】:
出了县衙,往前走也就百米,就是考棚和文庙。两座建筑就那么“肩并肩”地“杵”在那儿,抬脚先进了考棚的门。“至公堂”内展出了些字画,对这些东西,没什么兴趣,随便转了转,就转身出去,又进了孔庙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