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张格尔......行献俘礼---清朝六十九(道光六年至十年)

标签:
北京绍兴会馆(外观)承德魁星楼南宁扬美举人屋盘锦田庄台望海观西宁丹噶尔古城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21. 12. 08)
莫道绍兴师爷盛
亦有会稽官宦出
文兴才聚
【景点介绍】:
北京绍兴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是浙江绍兴人士在北京的会馆。该会馆由南、中、北三组院落组成。会馆大门上方悬挂魏戫题写的“绍兴县馆”木匾。进入大门,绕过影壁,前面是仰蕺堂,供奉先贤的牌位,后面是晞贤阁,供奉文昌魁星。馆内还有涣文萃福之轩、绿竹舫、藤花别馆、嘉荫堂、补树书屋、怀旭斋、一枝巢等建筑。
【历史背景】: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几位浙江在京官员,在南半截胡同路西(即今南半截胡同7号)的一所宅院内筹建了“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中华民国初年,山阴县、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该馆更名为“绍兴县馆”。当年,钱德承、蔡元培、钱玄同等人都曾在该会馆出入。中华民国初年,会馆编有《越中先贤词目》。
1912年8月5日傍晚,周树人(鲁迅)抵达北京,当夜住在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店。8月6日上午迁入该会馆的“藤花别馆”。此后在这里居住四年。直到1919年11月21日迁居北京八道弯胡同的宅院。钱玄同经常来补树书屋看望鲁迅。在补树书屋,鲁迅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等小说,以及《我们应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等杂文,以及50余篇译作、27篇随感。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提到绍兴,有清一代最具盛名的莫过于“绍兴师爷”。究其原因,当地经济发达,读书人多,不能人人科举入仕,总得找个吃饭的“营生”,这才形成了这一群体。这些师爷也算人才,只不过与入仕的官员关注点不一样 --- 官员们关注的是What to do;而这些师爷关注的是How to do。
【旅游趣事】:
这是这天的第一个计划内景点,出了地铁,转进胡同,很快就找到了地方。不出意外地大门紧闭。提到绍兴,马上联系起鲁迅,也马上联系起一段不甚愉快的回忆。我对鲁迅这个人以及其作品没什么恶感,但中学时但凡遇到鲁迅的作品,是篇篇重点、句句解释,学习起来耗时又耗力。能有愉快回忆才怪呢!
河北承德
(1999. 01)
先祖江山定,
闭门自觉能。
天下已巨变,
依然供魁星。
【景点介绍】:
坐落在承德市区南部半壁山之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境内二级独立景点。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新开发的魁星楼风景区位于承德市区南部半壁山之巅。周围800米围墙由虎皮墙石,青砖砌成雉堞,顺山崖蜿蜒,似一条巨龙与主楼相掩相映,增强了景观气势。主景区由数组仿青建筑组成,占地规模比原址要大出数十倍,又增添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新景观。整组建筑色彩斑斓,宏伟壮观。
【历史背景】:
创建于公元1828年。当时的承德知府(地方官的名称)海忠为祈求他所管辖的地方文化昌盛,兴建了这一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神”的道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成功。20世纪之前,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类建筑。 承德魁星楼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观,也是该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这里定期举办大型道场和庙会,前来朝拜的人很多。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作为“国家行政副中心”,承德的文化建设有点滞后了啊 --- 康熙年间就建了离宫了,怎么都道光年间了才建魁星楼啊!把眼光再放宽一点,这会儿供魁星,劝诱大伙学什么啊,还学“子曰诗云”?这东西已经“过气儿”了啊!
【旅游趣事】:
广西南宁
(2017. 03. 10)
文盛自当进士在
儒兴多有举人出
南陲冠冕
【景点介绍】:
举人屋位于扬美古镇内, 是三进古屋,青砖蓝瓦,砖木结构。一、二进是一厅四房,三进是厨房,建筑面积共356平方米。举人屋砌砖用的灰浆由石灰膏加糯米浆、黄糖浆拌和而成,百多年过后仍坚固如新,为扬美之最。举人屋屋檐下墙上绘有各种花草鸟兽图案,屋脊两端各雕一条龙,外墙金字顶上雕刻有一串精致逼真的花,薄薄的花瓣至今还完好无损,可见当时的建筑材料质量及工艺已相当精良。
【历史背景】:
清康熙以后,扬美古镇有陈谦吉、谭洪绩、邓宰令、梁琛、梁德显、杜元春、梁时和、许玉霖、许宜逢、许尚碘等举人。举人屋位于临江街,兴建于清代(具体年份不详)。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屋主杜家第十五代孙杜元春考取举人,被朝廷赐授“举人”牌匾,悬挂于大门之上,因而被称为“举人屋”。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青海西宁
(2014. 04. 22)
天下四方安,
商路通西番。
汉满蒙回藏,
相会在湟源。
【景点介绍】:
丹噶尔古城,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古城内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等建筑,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
【历史背景】: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丹噶尔厅建于道光九年,民国二年改为湟源县署,在这里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精彩表演。
据说,清政府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祭海会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钦差大臣从东城门进,西城门出,在西城门外要举行简单的祭海仪式,因而称西城门为“拱海门”。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您看见第一张照片中那个女孩了没有?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无意拍上的。可拍完照片还没过十分钟,就“勾搭”上了。都是一个人在古城里瞎转悠的,搭上话很容易,随后就是同游了。小女孩长了一张中国人的面孔,可却是日本人,中国话说的不太利落,但我们俩人中文、英文、日文掺和着说,交流起来没问题。据她说是在澳大利亚上大学,特意休学一年,在世界各地游学的。既然游的是古城,话题自然离不开历史,这段咱是强项。一顿“暴侃”,从小女孩眼中慢慢流露出了敬佩的神情。游完了古城,又一块儿溜达到了赞普林卡。接着听我白话吧,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