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2025-07-30 06:21:41)
标签:

镇江焦山行宫与御碑亭

北京重修朝阳门石道碑

上饶婺源江湾江永纪念

北京大兴双柳树昆仑石

分类: 第八轮

江苏镇江  焦山行宫与御碑亭

(2014. 09. 11)

 

步蟾宫

 

忆昔曾祖平南日,重杀戮、民多敌意。

祖皇贤、六度下江南,抚黎庶、与民分利。

国强民富繁华际,再巡幸、苏杭之地。

视民情,查吏治,验河工,减赋役、江山多益。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焦山行宫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下榻最多的地方。现焦山行宫是在自然庵和五圣庵旧址上改建而成,为典型的江南小庭院,有船亭、北极阁、黄叶楼、梅花楼、画禅山房、文殊阁、梦焦山仙馆、观澜阁等建筑,空间布局独特,层次富于变化,呈典型的江南民居式建筑群。

御碑亭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 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焦山行宫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有焦山行宫、东行宫、上行宫三个部分,因战火先后被毁.

御碑亭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就说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过条长江也不至于用一天啊!乾隆十八年,刚在扬州建立了一座行宫,过了不到八年,又在镇江建一座,真是拿钱不当钱啊!这一档子一档子的事,都为后来清王朝急速由盛转衰埋下了隐患。

 

【旅游趣事】:

    从定慧寺出来,往东走一点就是行宫和碑林。行宫不大,但很精致。碑林的院子倒很大。可惜我对书画这一类的东西既没有什么兴趣,也没什么研究。简单转了一圈就奔炮台而去。

 

 

北京  重修朝阳门石道碑
(2019. 12. 13)


汉唐兵车征伐路

大清御辇故乡途

道在脚下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重修朝阳门石道碑位于三间房乡三间房村西朝阳路北侧50米处。碑为螭首龟趺,碑阳为满汉字碑文,碑阴无字。原建碑亭为黄琉璃瓦顶,废圮年代无考。现石碑完好,碑文字迹清晰。1984年加固碑基,周围设铁护栏。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清高宗弘历御书碑文,记载了重修朝阳门石道(今朝阳路)的缘由、重修经过和竣工年月。

定福庄前的古道,从古至今一直是一条京东的重要干道,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朝、秦始皇东巡碣石,即是从咸阳出发,沿太行山东麓经过蓟城(当时的北京城)东转,沿燕山南麓而到达碣石(河北昌黎县),走的就是当今的京石和京榆路。到了汉代,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隋炀帝、唐太宗进军高丽;再到元明以后更是形成了一条以军事、商贾转运为重要用途的通往东北地区的驿站干道。

 到了清朝,由于清东陵和从通州往京城运粮的需要,这条古道在清初便成了北京至遵化东陵的御道。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朝阳门至通州建成石道,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又加以重修,石道全长三十多华里,路宽二丈,两旁土路各宽一丈五尺。此碑是清雍正年间兴建朝阳门至通州石道和乾隆重修石道时留下的“功绩”,当年都有“御制石碑”,并在《日下旧闻考》中留有碑文。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修一条十几公里的路不新鲜,可在一个没有机械施工的年代里,修这么长的一条石板路,那就绝对是“标志工程”了。跟今天的“港珠澳大桥”有一拼了。

 

【旅游趣事】:

这里大概是离家最近的一个景点了。本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大院子,也看不见什么石碑。从春天开始,院墙被扒出一个缺口,并且开始施工。干了大半年,到了国庆节前。终于看见了这么一个碑亭。从这跟前过来过去这么多回,碑亭边上的小花园一直被“圈”着施工,还真进不到碑亭里面去。这天又是无意间路过,抬眼一看,小花园石栏上的阻挡绳已经撤了,就信步走了进来。这时,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碑。站在碑亭上四下张望,在十米外小花园的北墙上看到一幅铜浮雕介绍。由于正冲着太阳,还挺晃眼。只能走到跟前,这才看清上面字的内容。

 

 

江西上饶  婺源江湾江永纪念馆

(2018. 10. 24)

 

穷究经典 求书中真谛

融会贯通 是学者风格

可称乡贤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婺源县江湾镇江永纪念馆经过整修,于20025月对外开馆。馆内分为中堂、客厅(受经堂)、弄丸斋、堂前4个部分,分别对江永的生平事迹、一生主要著作、业绩进行展柜、展牌、实物展出。江永纪念馆成为江西省第一家乡镇办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江永(1681年~1762),字慎修,号慎斋,婺源江湾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生,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在经史百家、天文、历算、钟律、声韵、礼仪、地名沿革的领域无不有重要创见,堪称一代积学宿儒。一生著作41270余卷,其中有2718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其后人将江永与同为婺源一代宗师的朱熹相提并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在这么一个小山村里,一门心思地研究学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问题是,这大学者指着什么吃啊!

 

【旅游趣事】:

    从萧江祠堂出来,穿过大牌坊,数着主街溜达,到头往左拐,对照着手中地图,就奔了江永纪念馆。既然叫“纪念馆”,想着怎么的得花点儿工夫。可进门一看,除了几个房间内的“旧时场景”以外,剩下的就是展出的书。书这个东西,不翻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到十分钟就转完了这个景点。

 

 

北京  大兴双柳树昆仑石
(2022. 03. 08)


双柳引圣因佳景

一碑留诗是美谈

时空遥想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双柳树昆仑石在南郊红星工业园内的“饮鹿池艺术区”中。此昆仑石为清朝乾隆皇帝独创的一种“上圆下方、比较矮小”的石刻碑,皆用汉白玉制造,碑型新颖,与一般的石碑迥然不同。据说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其名“昆仑石”,是取昆仑山的“崔嵬永恒”的象征意义。

上奉皇太后南巡---清朝五十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在南海子居中之地,有一处饮鹿池,旧有古柳二株相伴而生。这里虽无辉煌的行宫,又无庄严的古刹,却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最喜欢之地。每到南海子驻跸,他必到这里游幸。从乾隆五年(1740)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二十多年间,乾隆皇帝在南海子双柳树这个地方先后七次赋诗,而题目基本相同,均是歌咏南海子双柳树。这引起专门研究乾隆皇帝的学者们极大兴趣。为了传承后世,乾隆皇帝还特命南苑官史郎中:“树可亡也,名不可亡也。”需要“随时荆、植”。此外,乾隆皇帝还写了另外四首有关南苑双柳树的诗。并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饮鹿池西岸,立起了一座碑身高1.85米、宽1.02米、厚0.62米;碑座长2.5米、宽1.1米、厚075米、通高2.6米的昆仑石碑。正面镌刻乾隆五年御笔《南苑双柳树诗》,其余三面分别镌刻均为乾隆御笔的《春云诗》、《杂言诗》和《海户谣》诗,以作永久纪念,并差人把饮鹿池、双柳树、昆仑石数十亩范围用篱笆墙围起,成为苑中之园。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水边两棵柳树,这景象挺平常的啊!怎么就把乾隆皇帝折腾得“五迷三道”的?又是题诗,又是立碑的!难怪现代人评价乾隆皇帝的审美是“农家乐”水平。

 

【旅游趣事】:

这一轮的北京市内游览是以“市保”、“区保”为主,轮到大兴了,查来查去,选定了“双柳树昆仑石”。从网上查知,这个石碑在“工业区的小花园”中,就不住地“嘀咕”--- 工业园进得去吗?结果比预想要顺利得多,大摇大摆就进了工业园大门。可一进门自己就有点后悔 --- 这里面怎么都是冷库啊?最近北京几次疫情爆发都和“冷链”有关,还都在城南边。一边心里念叨着“阿弥陀佛”和“玉皇大帝”一边往前走,等走到“小花园”门口,有点傻了 --- 这门是关着的。好在跟看门的一说,他就把门给我打开了一点。进门一看,难怪呢,整个“园子”一目了然。那块要看的石碑待遇提高了 --- 给罩了个简易棚。拍了两张照片,转身又往门口走去。至于碑上刻的是什么,也没心思细看了 --- 反正网上能查到。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