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2025-03-24 06:42:27)
标签:

绍兴蕺山书院

天津杨柳青年画馆

马鞍山采石矶三台阁

分类: 第八轮

浙江绍兴  蕺山书院外观 
(2016. 11. 22)


朝乱难有学子位

国危未见儒士功

徒确胜师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景点介绍

(jí)山为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蕺即蕺草,也称岑草。在王家塔南侧山坡,修复的规模仅是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一部分。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历史背景】

蕺山书院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原因是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曾在院中讲学(天启、崇祯中),并是刘宗周为领头,以他的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期间,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游过蕺山书院,才去查刘宗周是何许人也。站在今天角度看,这哥们儿绝对是“奇葩”,可在崇祯年间,这样的人还真不新鲜 --- 无论朝内朝外,有这么一大批所谓读书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是“该怎么干”,而不是“能怎么干”,只要别人所为不合这个“该”,马上就跳出来挑毛病。让他们干这事,又着实干不了。大明王朝就在这么一帮人淹没下,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

 

【旅游趣事】:

    逛完了“书圣故里”,顺着戒珠讲寺旁边的一条窄窄的山路开始登山。蕺山并不高,山路也不错,但由于下着雨,只能小心翼翼的走。蕺山书院就在山顶上,遗憾的是并没有开放,所幸借着山势,还能拍出看上去错落有致的照片。穿过蕺山书院,从山的另一边下了山,发现这儿距离火车站已经不远了,就决定先去把第二天回北京的火车票给买了

 

 

天津  杨柳青年画馆
(2020. 09. 25)


富寿平安木版下

莲年有余毛笔尖

喜庆吉祥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景点介绍】:

杨柳青年画馆集展示与制作于一体,坐落在华北第一宅——天津市西青区石家大院西侧,原系杨柳青人赶西大营创始人安文忠家的祠堂(安氏祠堂)所在地。复原修缮后的杨柳青年画馆占地623平方米,建筑面积396平方米。画馆建筑颇具特色,由5间两进四合院24间房屋组成。中间有穿堂,将整座建筑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布局相同,皆为四合院式,面阔五间,东西厢房,抬梁式,两坡顶屋顶;所有房屋明间采用四扇五抹隔扇门,次间和梢间下部为海棠池式槛墙,上部为支摘窗;房屋正脊为清水脊,地面为仿古青砖做法,体现了古朴雅致风格。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历史背景】: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清代光绪以前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农村凋敝,石印年画兴起,杨柳青年画生产日渐衰落。解放后,杨柳青年画重见天日,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蓬勃发展起来。20065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书画诗词,那是吃饱喝足以后消遣的。观明末历史,农民军的战火虽然没蔓延到此,可后金军几次入关,都会把这地方给“捎”上啊!或许老百姓们只是在纸上笔尖来向往美好的生活了。

 

【旅游趣事】:

对于书画诗词这类东西,我的兴趣是不大的。逛这里,主要是当“安家祠堂”来逛的,而且这里还是通票上的收费景点,不逛岂不亏了。院子里的房屋跟前面逛的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差不多,而房间中展示的各种年画,我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了,反正看上去挺喜庆的。画上的娃娃看着我哈哈笑,我也看着画上的娃娃笑哈哈。一圈转下来,心情似乎变得有些轻松。

 

 

安徽马鞍山  采石矶三台阁
(2019. 10. 24)


远眺空叹江山乱

近盼再有风流出

王朝迟暮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景点介绍】:

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高五层约30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

崇祯不当亡而亡---明朝九十八(崇祯,不确定时间)

【历史背景】:

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历史上关于三台阁的记载,仅有两篇阁记和三首诗。阁记分别是明崇祯太平知府郑喻所撰《采石山新建三台阁记》和清康熙太平知府杨霖所撰《采石三台阁记》。新建三台阁题记由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撰写。《三台阁题记》以中华文明变迁为背景,表达了对长江文化品相的认知,以及对采石矶、三台阁的推崇。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采石矶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想必此时在采石矶制高点上建高阁者,应该能想到这里曾经的一段段历史。

 

【旅游趣事】:

采石矶的山不高,但爬上来还是呼哧带喘的,咬了咬牙,又登上了阁的最高层。这是下午三四点钟,太阳照在平静的江面上,金光闪闪,虽然难以领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却也能领略另一番静谧的感受。江景似望百里外,历史回想千年间。纵是如此,毕竟时间有限,等气儿也喘匀了,还是赶紧下阁接着转悠了。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