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2024-11-13 06:29:32)
标签:

北京显应寺

北京寿明寺

大同鼓楼

北京明裕陵

分类: 第八轮

北京  显应寺外观
(2020. 01. 16)


尼解天子厄

寺得皇家封

善行厚报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皇姑寺本名显应寺, 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寺坐北朝南,正院四进院落,山门一座,由正院、东跨院、西跨院、老祖坟四部分组成,共占地12600平方米。201137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皇姑寺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名为顺天保明寺。 相传其开山始祖吕牛曾救过明英宗朱祁镇,英宗复辟后诏封吕牛为皇姑,故俗称皇姑寺。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寇边,太监王振挟持英宗御驾亲征,途遇西安尼姑吕氏拦驾劝阻。吕尼说她夜间梦见菩萨显灵,命她速往燕京搭救皇上,谏言出师不利。英宗不信,令军士驱逐吕氏,继续北上。太监王振刚愎自用、指挥失误,导致全军在土木堡覆没,英宗被俘。想起吕尼的劝阻,英宗追悔莫及,睡梦中恍惚听到吕尼在哭泣,规劝他珍重,苦尽甘来,日后还会吉星高照,有时还送来饭食。八年后,英宗复辟,感念吕氏,下诏敕封为御妹,扩建黄村寺,御赐寺额,皇姑寺的大名在民间流传开来。

皇姑寺有天顺六年(1462年)铸造的铜钟。嘉靖十二年(1533年)将天顺六年的铜钟重新翻铸,现存大钟寺。清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年之间,皇姑寺毁于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以纪其事,同时易名显应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别光看寺院在明清两代的地位高,那是人家尼姑凭自己的眼光挣出来的。

 

【旅游趣事】:

按照一天一个区的计划,这天轮到了石景山区。石景山区不大,该转的基本都转到了。在各个网站上一通找,终于找到这儿还有这么个庙没逛过。好在地铁六号线通车了,不用倒车就能到地方。地方是找到了,可也是不出所料地大门紧闭。透过门前挡板,能看到寺院山门。又扒着旁边小区栅栏,看到了寺院的第一进院子。从栅栏上下来,走到小区里,绕着寺墙转了一圈,既没找到能进去的门,也没找到更好的拍照位置。琢磨着也就这么着了,就离开了

 

 

北京  寿明寺

(2015. 10. 28)

 

故君复位宠阉 可仍记土木变化

太监祈福建庙 果欲效王振行为

前鉴未远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寿明寺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79号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该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该寺原有格局基本完好。该寺建筑现由西城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职工学校使用。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该寺建于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由司礼监太监夏时等人出资兴建。明朝弘治四年(1491年)、正德八年(1513年)先后两次重修。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明朝这帮子太监也是,出了王振那么一档子,还不知道收敛点儿。在皇城边儿上建庙,这是多大的动静啊!

 

【旅游趣事】:

    这座寺庙是刚刚在什刹海边上的旅游图上看到的,看看距离不远,就溜达了过来。这个庙现在似乎是个什么补习学校,进去的时候也没人拦我,到里面前殿后殿地拍完了照片。当然,殿内是没法进去的,估计里面也没什么好拍的。几分钟转了一圈,就离开了。

 

 

山西大同  鼓楼

(2014. 07. 23)

 

旌麾北指赶大元,

四百年后复云燕。

为保中原江山固,

长城内外筑九边。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据(大同县志)载: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鼓楼与钟楼(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4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古都大同的地标性建筑,长久以来,位于永泰街的古建筑——鼓楼的建成年代一直不明晰。经文物专家、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多年努力考证,这一答案在国学宝典《四库全书》中找到: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463-1464年。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英宗似乎在从被俘到复位的过程中明白了点 --- 知道修城防御外敌了。

大同城的命运与北京有些相似 --- 在经历了几百年少数民族的统治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族王朝的手中。经过了少数民族的统治,大同、北京这样的城市,其地位反而大大提高。

时至今日,大同城里大多古迹,都是明代所建。所幸之是,今天在大同最新一轮的大规模改扩建中,这些古迹都被有意识的保护起来。城墙内,多处看到这样的景象:一片废墟中,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并不宏伟的古庙。

 

【旅游趣事】:

几次来大同,都会从鼓楼跟前儿路过,但鼓楼却一直都是大门紧闭。从纯阳宫出来,十点半,现在就去吃饭也早点啊!可大同城里的景点已经逛的差不多了,去哪儿呢?一抬头,不远处的鼓楼映入眼帘。得了,就往这儿溜达吧!反正回酒店也得往那边走。走到鼓楼跟前儿,惊奇地发现鼓楼居然开门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四下一通踅摸,还没发现卖票的。那还犹豫什么啊,抬脚进门登楼。楼上除了一面大鼓,也没什么更多可看的了。但鼓楼地处大同老城中心,从楼上往四个方向看,一下子就把实景和脑子里的平面地图对应了起来,这也算意外收获吧!

 

 

北京  明裕陵外观

(2019. 03. 08)

 

满朝忠奸 历史尚能两分定

毕生功过 后世难用一言评

也称传奇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朱祁镇一生两登皇位,身上没太多帝王的荣耀,却在人生终点闪烁出了人性的光芒 --- 最终废除了殉葬制度。纵观其一生,用现代观点看,朱祁镇当朋友很不错,而当领导绝对不恰当 --- 因为他拿谁都当朋友。

 

【旅游趣事】:

    裕陵是从西边数的第四座,走到这儿有点累了。陵园门离主路稍微有点远,得花几分钟才走到陵园门,推了推,没推出门缝来。只得顺着陵园墙往后走,在西边的果树林中,透过干枯的树枝,还真拍下了明楼的样子。想想也就这样了,就转身往回走。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