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四十二(天顺六年至八年)

标签:
北京显应寺北京寿明寺大同鼓楼北京明裕陵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20. 01. 16)
尼解天子厄
寺得皇家封
善行厚报
【景点介绍】:
皇姑寺本名“显应寺”, 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寺坐北朝南,正院四进院落,山门一座,由正院、东跨院、西跨院、老祖坟四部分组成,共占地12600平方米。2011年3月7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皇姑寺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名为“顺天保明寺”。
相传其开山始祖吕牛曾救过明英宗朱祁镇,英宗复辟后诏封吕牛为“皇姑”,故俗称皇姑寺。
皇姑寺有天顺六年(1462年)铸造的铜钟。嘉靖十二年(1533年)将天顺六年的铜钟重新翻铸,现存大钟寺。清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年之间,皇姑寺毁于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以纪其事,同时易名显应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别光看寺院在明清两代的地位高,那是人家尼姑凭自己的眼光挣出来的。
【旅游趣事】:
按照一天一个区的计划,这天轮到了石景山区。石景山区不大,该转的基本都转到了。在各个网站上一通找,终于找到这儿还有这么个庙没逛过。好在地铁六号线通车了,不用倒车就能到地方。地方是找到了,可也是不出所料地大门紧闭。透过门前挡板,能看到寺院山门。又扒着旁边小区栅栏,看到了寺院的第一进院子。从栅栏上下来,走到小区里,绕着寺墙转了一圈,既没找到能进去的门,也没找到更好的拍照位置。琢磨着也就这么着了,就离开了。
北京
(2015. 10. 28)
故君复位宠阉 可仍记土木变化
太监祈福建庙 果欲效王振行为
前鉴未远
【景点介绍】:
寿明寺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79号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该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该寺原有格局基本完好。该寺建筑现由西城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职工学校使用。
【历史背景】:
该寺建于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由司礼监太监夏时等人出资兴建。明朝弘治四年(1491年)、正德八年(1513年)先后两次重修。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山西大同
(2014.
旌麾北指赶大元,
四百年后复云燕。
为保中原江山固,
长城内外筑九边。
【景点介绍】: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背景】:
据(大同县志)载:“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作为古都大同的地标性建筑,长久以来,位于永泰街的古建筑——鼓楼的建成年代一直不明晰。经文物专家、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多年努力考证,这一答案在国学宝典《四库全书》中找到: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463-1464年。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英宗似乎在从被俘到复位的过程中明白了点 --- 知道修城防御外敌了。
大同城的命运与北京有些相似 --- 在经历了几百年少数民族的统治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族王朝的手中。经过了少数民族的统治,大同、北京这样的城市,其地位反而大大提高。
时至今日,大同城里大多古迹,都是明代所建。所幸之是,今天在大同最新一轮的大规模改扩建中,这些古迹都被有意识的保护起来。城墙内,多处看到这样的景象:一片废墟中,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并不宏伟的古庙。
【旅游趣事】:
几次来大同,都会从鼓楼跟前儿路过,但鼓楼却一直都是大门紧闭。从纯阳宫出来,十点半,现在就去吃饭也早点啊!可大同城里的景点已经逛的差不多了,去哪儿呢?一抬头,不远处的鼓楼映入眼帘。得了,就往这儿溜达吧!反正回酒店也得往那边走。走到鼓楼跟前儿,惊奇地发现鼓楼居然开门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四下一通踅摸,还没发现卖票的。那还犹豫什么啊,抬脚进门登楼。楼上除了一面大鼓,也没什么更多可看的了。但鼓楼地处大同老城中心,从楼上往四个方向看,一下子就把实景和脑子里的平面地图对应了起来,这也算意外收获吧!
北京
(2019. 03. 08)
满朝忠奸 历史尚能两分定
毕生功过 后世难用一言评
也称传奇
【景点介绍】: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历史背景】: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朱祁镇一生两登皇位,身上没太多帝王的荣耀,却在人生终点闪烁出了人性的光芒 --- 最终废除了殉葬制度。纵观其一生,用现代观点看,朱祁镇当朋友很不错,而当领导绝对不恰当 --- 因为他拿谁都当朋友。
【旅游趣事】: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