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明朝四十三(成化元年、二年)

标签:
北京房山白水兴隆寺聊城临清清真寺安康香溪洞武汉龙华寺北京报国寺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18. 05. 25)
林隐佛像无需木
砖盖殿宇只用石
寺小而奇
【景点介绍】:
白水兴隆寺,在北京房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原名兴隆寺,俗名大佛寺,现今存无梁殿和三尊石雕像。殿坐北朝南,重檐四阿顶,砖石结构,平面呈正方形,穹庐顶,中央雕龙头藻井。殿内有三尊花岗岩石站像,中为释迦佛,高5.8米。螺髻,无高肉髻;面部丰圆,两耳垂府,身着袈裟,两手持印,微露足尖,脚踏椭圆形莲座。两旁二胁侍,左阿难,右迦叶。前者双手合十,后者合撑弯指,均两耳垂肩,身着袈裟,亦踏椭圆形莲座。三尊石站像衣纹流畅,雕法古朴;但明代盈修时均覆以泥皮彩绘,今大部剥落,方显出雕像原貌,是北京较大型的石雕像。
【历史背景】:
建寺年代不祥。明成化元年(1465)住持净广重修,并树碑寺中,碑文为僧道深所撰。明嘉靖(1522-1566年)又修,就石佛建3间北殿,后为樵火所焚。万历四年游僧常缘途经蝎息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于是为之募缘,再建白水寺。建寺就山取石,建造无梁石阁,以安俸三尊石佛,并将石佛涂饰金粉,又于阁内绘制壁画。次建弥勒殿、禅堂、山门,山门题额“兴隆”二字。又建钟楼、库厨等,在寺后的石岗顶上树花岗岩石塔一座。万历十四年(1586年)竣工。民国以后,白水寺山门、弥勒殿、禅堂、钟楼及寺前石桥诸建筑皆倾圮,仅存石阁、石佛与岗颠的石塔。1993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房山区人民政府筹集资金修复了白水寺残损的石阁顶,并重建白水寺石桥。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石佛、石殿,本身是很有特色的,怎么这座寺庙的影响一直就没起来呢?
【旅游趣事】:
没想到森林公园里还有座小庙,更没想到寺庙还有香火。说是寺庙,其实只有一座殿宇,殿前还搭着棚子。无论是殿宇还是佛像,看上去都有些怪怪的。也没太多想,就接着转悠了。回来一查才知道,敢情是“无梁殿”和“石佛”啊!
山东聊城
(2021. 10. 18)
擅经商 聚集运河畔
崇真主 定居临清城
信仰不失
【景点介绍】:
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寺位于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此寺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甬道,牌坊门、望月楼,沐浴房,南、北讲经堂,南、北角楼,正殿,后殿,影壁,后门等殿、堂、楼、阁86间。望月楼为歇山重檐牌楼式建筑结构精巧,玲珑别致。门楣正面镶毛泽东手书“清真寺”匾额。望月楼后面悬挂两块匾额,一块书“正意诚心”,一块书“彝伦攸叙”,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名人书写。
东寺,与北寺遥相呼应,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有大门、二门、穿厅,正殿、对厅、南、北讲经堂、沐浴室等组成。
【历史背景】: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正是临清最兴旺的时期,临清由县治升为州治。东寺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穆斯林擅经商。有临清这么一座靠运河、设钞关的城市,怎么少的了他们的身影。
【旅游趣事】:
出门在外总是睡不踏实,五点钟左右就醒了,可酒店的早餐要七点半才开。一早晨的“例行公事”做完,才六点出头,干脆就溜达了出来,打算散步回去再吃早饭。这几天正赶上寒流,加上肚里没食儿,真觉得冷啊!好在桃园街寺和东寺都开着门,只有女寺是大门紧闭。这一圈转下来,回到酒店正好七点半。到餐厅一看,不是自助早餐,只有油条豆浆,连鸡蛋都“限量供应” --- 只给一个。一赌气加一努力,一口气啃了五根油条。
陕西安康
(2019. 05. 06)
相传吕祖修仙处
却是平民养生乡
幽静清新
【景点介绍】:
香溪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香溪洞景区现有50多处景点和文物, 主要景点有香溪八洞、纯阳楼、玉皇阁、天梯、驾云桥、镜儿湖、凌霄亭、古钟亭、望江楼、兴贤塔、古战场、三清殿等,素有“古洞仙踪”之称。香溪洞、药王洞、三茅洞、龙王洞、文昌洞、八仙洞、慈航洞、祖师洞并称“香溪八洞”,洞中石雕泥塑道教神像多尊,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自明朝以来,香溪洞就成为陕南道教最大的活动中心。香溪洞景区四面群山环抱,翠屏相列, 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稀有珍贵古树木12种,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和银杏,还有20余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百亩茶园,万亩松林,景区四季常青,风景如画。
【历史背景】:
香溪洞相传始建于唐代,为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地。据园内碑文载,创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明万历庚子年(1600)、清雍正九年(1731)两度重修,昔称“古洞仙踪”。系安康“八景”之最。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说吕洞宾修仙,纯属胡扯。但把山间野洞稍微归置归置,再弄几个神像摆在那儿,山和洞便有了灵魂,也才更接近“名山”,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旅游趣事】:
湖北武汉
(2014. 11. 22)
折桂令
幼艰难,皇储封王。
经变夺门,再立潜皇。
大位终承,仍行父政,宦势犹强。
为母病、阉筹庙堂。
匾君题、孝道当彰。
身近君王,浩荡皇恩,远者何尝。
【景点介绍】:
龙华寺位于中南财大(武昌校区)对面的蛇山脚下.寺院不大,但历史悠久,十分精致。寺内,梵宇琳宫,香火旺盛,环境优美,是游人焚香祈福的圣地。
【历史背景】:
1466年(明成化二年),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明宪宗朱见深御赐匾额龙华寺。因此,本寺是“孝道”的作品。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龙华寺扩建。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龙华寺再次扩建。
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清代吴敬梓作《儒林外史》以抄本传世,第三十八回《丫姑爷乘龙充快婿 知客僧拉马认干娘》中这样描述:且说这武昌省城有名是一座龙华寺。这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今大东门)内,乃是个极大丛林,听说亦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北京
(2015. 10. 27)
毕竟国舅 为僧也得进大庙
终是内帑 出家就能做住持
国营寺院
【景点介绍】:
报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广内大街北侧,宣武医院西侧。北京地铁7号线广内大街站。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山门内有五进殿宇。
【历史背景】:
报国寺始建于辽代,但规模很小,“有寺无额”,世称小报国寺。
明初塌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因“国舅爷”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红尘要矢志出家当和尚,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周吉祥去当了住持。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诗人吟唱报国寺“三绝”的诗词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