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诸司死罪,咸送京师审录”---明朝二十七(永乐十六年、十七年)

标签:
北京房山姚广孝墓塔北京明清内城西城墙南南平武夷山天心永乐禅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21. 12. 16)
怎讲这建由朱祁镇
谁把那称为西便门
无稽之谈
【景点介绍】:
古城墙遗址,位于北京市西二环路南端,长200米,1988年修复。墙上建有门楼,东边建有列岛,占地4.7万平方米。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永乐十七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很多网站都把这段城墙遗址称为“西便门城墙遗址”,并讲“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对这段讲解的评价,堪比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 ---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西便门是北京外城的一个城门,而这段城墙是北京内城的一段(应该就是永乐年间南拓的那段)。永乐年间兴建新都,不可能城墙“豁”着一段就向皇帝交工啊!怎么可能耗到正统年间才“始建”呢?文化的传承,错误信息的传播比有形地拆毁破坏力还大!我觉得我对这段城墙的定义应该是严谨的,如果非要用“西便门”,怎么着也得加上个“附近”二字。
【旅游趣事】:
脑子里对北京城墙的走向是非常清楚的,可一时就是想不起西便门这附近还有一段城墙遗址,正好借最近这段“访保”的机会过来看看。登上城墙一看城墙的走向,马上就在心里否定了网上对这段遗址的定义 --- 西便门城墙遗址。在城上南端立着块文保碑,还好,上面写的是“明北京城墙遗址”,没“西便门”什么事。碑前站着个老头,也在拍照。看他拍照的内容,应该和我感兴趣的差不多,就上前搭起话来。果然,老人要在”有生之年把国保走遍”,有了”共同语言“,天儿就好聊了。一边聊,一边走下了城墙。
福建南平
(2015. 11. 24)
茶救状元 树领红袍荣耀
树受皇封 茶享至尊殊荣
饮中极品
【景点介绍】:
天心永乐禅寺,深藏于武夷山中的一座佛教名刹。初建时称为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坐落于武夷山方圆120里的景区范围中心,故名。
名刹的建筑在明清之际就曾辉煌一时,当时寺庙的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大构体则飞檐曲栏,壮丽雄伟;小雕件则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仰之弥增佛界庄严之感。这座规模宏大、清净庄严的名刹,文革中几经尘劫。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得以重修。
【历史背景】:
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乐禅寺,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明嘉靖七年,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易其名为天心庵并予以扩充构体。清康熙年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尚重光这一宗教名构,改为天心永乐禅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