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间,亦幸其无事---辽朝五(兴宗)

标签:
北京大悲寺(八大处四大同观音堂北京密云冶仙塔北京三圣庵(外观)北京平谷临泉寺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19. 02. 22)
深山不见朝堂乱
佛寺只闻梵音悠
远避尘凡
【景点介绍】:
大悲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寺院,原名隐寂寺。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过山门北上,可见阶旁两池翠竹,黄皮绿叶,婆娑有声,十分可人。传为明代所植,原产于江南。二重殿宇是大雄宝殿,殿脊正中饰“二龙戏珠”砖雕图案,两龙鳞爪分明,呈飘然欲飞之势,实为超绝之作。脊端的鸱吻和檐头的脊兽也不失脱俗之处。殿内居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胁侍为阿难、迦叶两大弟子。“十八罗汉”分列于两厢。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 殿中供奉一尊观音大士的彩雕坐像。最后一层殿宇是药师佛殿,这座殿堂是近两年刚刚恢复的,结构布局和油漆彩画仍采取清代官式做法。
【历史背景】:
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始建于辽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两层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阁,以供奉观世音菩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块碑记,上刻建寺经过:“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圆,通翠微之界,山势至此,冈陇盘回,风气郁积,有树木泉源之胜,四方云水缁流,多集其间,寺後有馀地,遂起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庙,改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这个年代正是朝堂上“两宫太后”一通折腾的时候,还把皇上也卷了进来。幸好,这场动乱没有波及到民间。对老百姓而言,这或许是神佛显灵最好的体现。
【旅游趣事】:
八大处的二处到七处在一条山路上,顺着往上走就是了。走到四、五、六处时,是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与其它几处比,四处似乎特殊的地方在于院内的一棵古树。走进大雄宝殿,和其它几处一样 --- 也是一遍遍地和佛祖“打照面”。
山西大同
(2014.
掌政难避游牧俗,
长城内外设五都。
菩萨难随毡帐走,
栖身近靠云冈窟。
【景点介绍】:
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岗上。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至高。
【历史背景】:
建于辽代重熙年间(1032~1055年)。相传,辽兴宗重熙六年(1037年),观音菩萨在此现身降妖伏魔为民除害,当地老百姓乃建了这一座观音堂以供奉。这是出自寺中一通明万历年间的碑文记载,说得有鼻子有眼,事自然是神话故事,但这个始建年份或许接近史实。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近十五年间,大同来了三、四次。这地方,既没有客户,也没有潜在客户,纯粹就是为旅游来的。市区周边的景点都转遍了,只能“市场深耕”--- 找那些不怎么知名的景点去转转了。找来找去,找到了这么个观音寺,于是出门打个车就往这儿走。第一次来大同的时候,赶上大雪初停,当地人很羡慕地对我说:“您运气真好,在这儿见到蓝天了!”当时,一整天跑下来,用手指一蹭鼻洼,指尖就是黑的。可一看云岗大佛也是“灰头土脸”的,心里也就释然了。这次坐在出租车上,和司机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空气质量上。顺口说了句“感觉你们这儿空气比头几年干净多了!”。司机听出了我的北京口音,自豪地说:“怎么样?比你们北京干净多了吧?没雾霾啊!”哎!这么长时间过去,风水轮流转啊!现在轮到大同这么个当年的“煤都”挤兑北京的环境了!
北京
(2017. 05. 23)
建塔难撑契丹盛
拜佛不保耶律兴
运同南邻
【景点介绍】:
冶仙塔旅游风景区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占地1150亩,其中冶仙塔山林占地面积800亩,公园占地面积350亩。冶仙公园是依冶仙塔而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面向美丽的密云。冶仙塔位于冶山上,原有一座普济寺,寺塔称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灯”。冶仙塔高约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拱形券门,门洞朝南,周围有砖雕假窗和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相传高僧季小唐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所以称冶仙塔为“冶塔仙灯”。
【历史背景】:
冶仙塔始建于辽代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塔前有庙,名曰普照寺,明嘉靖·庚戌时,胡虏人来犯,殿宇毁于火,重修后改为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冶仙塔,并建南海大士佛殿之楹,光绪十五年(1889年),塔顶被雷击去(见民国三年《密云县志》卷一之四),后又重修。
在十年动乱中,这座珍贵的辽塔,于1967年以“破四旧”为名被炸毁。2001年北京市密云区政府在原址再次修塔。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北京
(2021. 11. 18)
佛愿宋辽和谐
天佑长久
【景点介绍】:
北京三圣庵地处今黑窑厂街,以三圣庵而名。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
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历史背景】:
这座庙宇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大致相当辽兴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北京历史上没有宋朝!网上所有关于这座庙宇的介绍全写“建于宋仁宗时期”,难道辽朝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吗?难道《二十四史》里没有《辽史》吗?
【旅游趣事】:
从陶然亭公园北门出来,顺着路往北走,下一个目标就是三圣庵。平日都没指望开着门,更何况这是疫情时期,能看看外观也就知足了。走着走着,看到路东有一栋古典式样建筑,大门坐北朝南,觉得差不多,就上前看了看。可一转过来,看着朝西还有座门,比朝南的门可瞅着气派。再一看墙上的文保牌,却分明写的是“江南城隍庙”。和一个过路人打听三圣庵在哪儿,那哥们儿就指了指这栋建筑。这主儿也是北京口音,看来挺好聊。我就接着问这“江南城隍庙”是怎么回事。他讲这是因为拆迁。我顺口搭了一句“原以为拆迁只有人挪地方呢,敢情神仙也跟着搬家啊!”这哥们儿一听,哈哈大笑!回了一句“神仙啊!能有个窝儿就不错了!”
北京
(2022. 03. 15)
边地烽火熄久远
京城佛音传悠长
各安其心
【景点介绍】:
临泉寺位于北京平谷县东高村镇泉山(现名塔山,因山上有文峰塔)脚下,由于泉山脚下泉水众多,故名临泉寺。现存大殿三开间,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东山墙绘有彩画。石碑位于大殿前,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岁次甲申九月初一日立“重修临泉寺碑记”。篆额“重修碑记”,碑阴篆额“碑阴题名”。碑首两侧分别刻有“日”“月”二字。
【历史背景】: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临泉寺在县东南东高邨。俗称高邨寺,辽建,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根据康熙年间石碑记载,临泉寺始建于“辽咸熙年”,可是辽代没有此年号,是否是辽“重熙年”至“咸雍年”所建?如此,即辽兴宗至辽道宗年间的公元1032年至1074年。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这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也有点“不靠谱”啊!当今网络上常常使用“缩略语”,想不到一千年前就用了啊!不过,就算是缩略,那“重熙”和“咸雍”也该省略成“重咸”或者“熙雍”啊,怎么能一个取第一个字,一个取第二个字,还把后面的年号中的字搁前面?
【旅游趣事】:
从文峰塔山上下来,走了两次“冤枉路”,多走了小一公里,打听了三回,才算找到临泉寺门口。一扇大铁门紧闭,铁门外面还有一道栅栏,也紧闭着。铁门的旁边有一个小坡,小坡上还有个门开着,不知道那里面是什么。栅栏旁边有道缝隙,看看门房里没动静,我就从那个缝隙进到了栅栏里面。刚进来,门房里出来一位,一脸严肃,义正词严地问我要干什么。我也没什么隐瞒的,就说想看看临泉寺的遗存建筑,没想到这哥们脸上虽然严肃,回答却很痛快,就一个字“行”,说着,还带着我沿台阶上到小坡之上。院子中只有一栋建筑是中国传统式样的,剩下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白色平房,看上去有点像军营。走到那栋“老房子”前,一边和这哥们儿搭话,问“这里面现在是干什么的?”得到的答案是“民宿”。想起网上说临泉寺在小学校里,再看看这些“排房”,倒真看出点儿学校的模样来,至于“民宿”,还真没看出来。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