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唐朝三十七(宪宗,元和十年至十三年)

标签:
九江浔阳楼柳州文庙景德镇浮梁古县衙九江庐山花径 |
分类: 第八轮 |
江西九江
(2011. 11. 18)
甘草子
沦落。
僭越遭诬,司马江州祸。
送客在江边,闻有琴声过。
舟上女郎琵琶握,乐如玉、又如轻啜。
身返高楼心落寞,慨叹长诗作。
【景点介绍】:
浔阳楼,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区的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1989年春,九江市政府在浔阳江畔重新修建浔阳楼。重建后的浔阳楼占地1600平方米,楼高31米,外三层、内四层、青甍黛瓦,飞檐翘角,四面回廊,古朴庄重,具有明显的仿宋风格。
【历史背景】: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楼始建年代虽不可考.但浔阳楼还同白居易有些瓜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官于古江州(815年),就在这浔阳江边,偶碰一弹琵琶的中年妇女,感事伤怀,同悲天涯沦落,于是援笔写下了《琵琶行》的杰出长诗,留下了千古绝唱……就是这位“江州司马”,在青杉泪湿之后,又曾迈步登上浔阳古楼,赋诗于此:“今日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匡山,即浔阳江边不远处的庐山……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个贬职官员和一个卖唱女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么? 这如同一个领导降职成了一般公务员,另一个是小买卖破产。 文人那!真会拿自己受的委屈说事。抱怨多了,居然还千古传唱了。
【旅游趣事】:
广西柳州
(2017. 03. 08)
文人掌州仁义盛
学士临民教化兴
本分建功
【景点介绍】:
2009年,柳州市政府于柳江南岸灯台山西麓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重建的柳州文庙,涅槃重生,依山临水,背靠东南方的登台山,由大成门、大成殿 、崇圣祠 、明伦堂等主体建筑组成,建筑以宋代风格为主,结合岭南地方样式。它以灯台为靠 、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耸立 在柳州汉城故址上。若登高远晀,柳州的文气顿会金灿跃然,成为引人欲意信步于其中的胜境,是“百里柳江”景观带上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国内2000多座文庙中的经典之作。为国家4A级风景区。
【历史背景】:
唐贞观年间,柳州始建文庙,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六月,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八月,即着重修文庙,十月完工。柳宗元重修文宣王庙(原址无考),大力推崇孔子和儒学学说 、思想,并阐述了孔子思想的传播与中央政权推行政令的密切关系,使得柳州在行政管理方面更加顺畅,“人去其陋”,社会经济 、文化飞速进步。1289年(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地方官重立柳州文宣王庙碑于柳城(当时柳州治所)。 庙碑下半部刻柳宗元像,此碑存于柳侯祠内。1373年(明代洪武六年) 柳州文庙迁建于城内西北部(今市二中一带),地面建筑无存。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建文庙、兴儒学,用现代话说叫“向老百姓灌输主流价值观”,作为一个文人出身的官员,这样的工作既是本分,也是擅长。多做些这样的工作,比做那些毫无根基的“革新”要有益得多。
【旅游趣事】:
江西景德镇
(2018. 10. 23)
地有茶瓷利
城赖工商兴
上县千年

【景点介绍】:
浮梁古县衙景区位于瓷都景德镇的北部,景区距离景德镇市区8千米,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金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中心地区,其区位优势相当明显。古县衙的建筑具有徽派与赣派相结合的特点,最具特点的是县署里面的楹联,其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处事方法和原则;红塔又名西塔,“西塔夕照”为历史上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以贴地瓷砖建设的历史文化长廊,长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千年瓷坛:这是一部经典的陶瓷史诗,展示“瓷都之源”的缩影,是古代浮梁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成就的象征。景区内有古装照相、乘轿游、县官升堂审案、武士巡游、开城门等项目,同时每年有“祭坛”、“情驻千喜良缘”等活动。
【历史背景】: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昌改名为浮梁,为上邑(即五品官衔)。唐朝元和 十一年(公元816年),因水灾,迁浮梁县城于现浮梁旧城处,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至民国四年,长达1100余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浮梁以瓷茶互利、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格局在各个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出茶产瓷,以工商业作为经济支柱,这在几千年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中,确实少见。成为朝廷的“钱袋子”也就不足为奇了,难怪连县官的级别比别处都高。
【旅游趣事】:
江西九江
(2011. 11. 15)
阮郎归
贬谪南下赴江州,庐山花径幽。
草堂遗爱毋须愁,兴邀友众游。
春色暮,寺花稠,鸟鸣伴水流。
身居仙境远权谋,心宽无处忧。
【景点介绍】:
花径,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公里处,这里海拔高1035M,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历史背景】:
唐朝元和十年间大诗人白居易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任江州司马时,曾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九日这天和庐山东林寺法寅大师及17位好友,从他新建好的遗爱诗草堂出发,一同到庐山顶山的大林寺游玩。当他们一行人,踏上大林寺地界时,就强烈的感觉到此处气候与山下截然不同。这个时候已到暮春时分,庐山下面的桃花都已凋谢,而此处的桃花却含苞欲放,仿佛又回到了早春二月的光景。白居易被眼前的春色深深的吸引住了。他感慨万千,像遇到知音一样,随口诵出七言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欣赏桃花兴致大发,随后又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此后人们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的地方叫做“白司马花径”。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