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2023-10-30 06:45:38)
标签:

朔州崇福寺

洛阳上清宫与下清宫

天水玉泉观

分类: 第八轮

山西朔州  崇福寺

(2014. 07. 24)

 

金戈铁马铸良臣,

九州一统成忙人。

东西南北建佛寺,

功德尽皆归门神。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景点介绍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北侧,当地人民俗称大寺庙。寺院坐北面南,规模宏大,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面积23400多平方米,五进院落,十座殿宇,布局严整,构造壮观,殿内塑像、壁画、琉璃脊饰、雕花门窗荟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艺术殿堂。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历史背景】

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一直保存至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相隔一条马路的两个景点的介绍,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 崇福寺说创建于665年,由尉迟恭监造;而尉迟敬德庙介绍说尉迟恭去世于658年。第三方景点 --- 马邑博物馆的人认定是崇福寺的介绍错了。错归错,可也找不到别的说法了。

 

【旅游趣事】:

    朔州这个地方比较“别扭” --- 虽然地处大同与太原两个必去城市之间,可不在“线”上,想去的话,还是要绕些路的。时间有限,计划中要游的地方不能太多 --- 挤出几个小时,跟老板说看看市场整体情况还说得过去,可要是在这儿住一宿,还真找不出过硬的理由了。还好,朔州城里称得上过硬的景点只有一个崇福寺,下了长途车,直接打个出租就来到了崇福寺正门前。放眼一看,嘿!还真不错,围着广场一圈都是仿古建筑,想必景点不止一个崇福寺。行了,逛崇福寺抓紧点儿时间,然后争取这一圈都转转。

 

 

河南洛阳  上清宫与下清宫

(2013. 11. 20)

 

四海升平天下安,

万民得享盛世年。

为求江山得永固,

李家天子封祖先。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景点介绍

上清宫是道教名观,位于河南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青城山上清宫之处,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一座青砖庙院,紧凑幽静。位于洛阳市老城西北隅4公里。坐落在邙山翠云峰上,为洛阳北郊的制高点。山虽不高但地势险峻,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称翠云峰。这里风景秀丽,是消夏胜地。

  下清宫。又名青牛观。位于洛阳上清宫森林公园下岭。正是洛阳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点,整个宫观被揽在邙山镇岳村襟怀之内。其山门南边是建华玻璃厂,其后墙北边不远处就是上清宫。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历史背景】

根据《洛阳史志》第17卷记载:上清宫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距今已有1347年。但现有的文史资料表明,在唐代之前的隋炀帝时期,这里已经有了简易的老子祠(一说为老君庙),有了简易的青牛观。老子祠祭奠老子,青牛观纪念青牛。到了唐高宗统治的时期,他来了一个大动作,下令敕建,动用国帑,把上清宫搞成了国家级宫观。据唐朝杜光庭《历代崇道记》上讲,经唐高宗这么一搞,中国道教史上首座被命名的上清宫就诞生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唐高宗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太清宫乡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到洛阳后,改上清宫为太微宫,把太上玄元皇帝正式扶上神位,其实还是那尊老子像。

  唐玄宗接班后,迷恋道教至甚,三次敕建上清宫。第一次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五月,第二次在次年(公元741)正月,第三次在天宝元年(公元742)正月,这都是《旧唐书》上明确记载的,说明唐玄宗非常重视上清宫。唐玄宗三次扩建上清宫,一次也没有忘记青牛观。因为两宫观是姊妹宫观,距离又这么近,所谓一荣俱荣,不可能这边搞得金碧辉煌,那边弄得破破烂烂,因此,每次都连带着维修青牛观。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朝廷移都洛阳,曾一度改太微宫为太清宫,不久,又改太清宫为太微宫。不知这样改来改去,下清宫的名称变没变?总之,自打青牛观问世,就不讨皇帝们喜欢。啥原因?并非名字不好,而是皇帝们觉得,一头青牛配享香火吗?所以老是给改名字。后来到赵匡胤上台,建立宋朝,又改太微宫为上清宫,从此一叫到底,没有再改变过。这样,下清宫才正式上了户口,就叫下清宫了。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天子七庙”,追封七代已经足够了,追封得那么远,谁信啊!

 

【旅游趣事】:

    从古墓博物馆出来,身上还觉得一阵阵儿发冷,好在太阳已经完全升上了天空,走在铺满阳光的路上,舒服了不少。地处北郊,打车不易,走出一里多地,才打上个车。问清了司机有的票,就按着包车跟司机谈买卖,司机挺高兴,似乎也没太往高里要价儿,估计他也是要回城里的。上清宫瞧上去旧一点,庄重肃穆的感觉也多一点,而下清宫是新修缮的,虽然建筑式样古色古香,但那金碧辉煌的大殿,怎么看怎么觉得“扎眼”。上下两座庙逛完,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就让司机把我送回了酒店。

 

 

甘肃天水  玉泉观
(2021. 05. 14)


供众神实为奉先祖

盖诸殿本想定民心

人托仙事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景点介绍】: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于北纬34°22′—34°37 ′,东经105°31′ —105°48′ 之间。距离市中心广场约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羽化埋葬之地。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20053月被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065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唐朝十三(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年间)

 

【历史背景】:

唐代高宗李治先后于乾封元年(666年)、弘道元年(683年)两次诏示全国各州建立道观。秦州时为州治,定当奉行,玉泉观大约建于这个时期。中晚唐时,玉泉观称“北山观”。吕岩(洞宾)云游至此,住月余,曾“以指代笔,留诗殿壁”为《秦州北山观留诗》。

宋代时,真宗赵恒在全国大建宫观。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天下并建天庆观”。秦州为宋金争夺之地,观宇遭兵燹毁坏,到宋末,建制毁坏殆尽。

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自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

19817月起,当地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估计唐朝建观时,山上没这么“热闹”,大概能有座玉皇殿和三清殿就不错了。剩下的各路神仙,应该是后面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的。

 

【旅游趣事】:

从伏羲庙后门出来,往前走一里地左右,就是玉泉观路口。买票进门,门票后面有地图,正好来个“按图索骥”,可问题是地图是平面的,而观内建筑是依山势而建,没走出多远就走乱了。觉得并没经过山腰的几座殿宇,就到了最高的玉皇殿和三清殿。想着从山顶下来逛西路的几座殿宇,可不知道怎么走到了中路的“通仙桥”。找了个避雨的地方,仔细对照了一下门票背面的地图,只有东路的“勒马关帝庙”还没逛到。干脆下到山脚,从另外一条大路往上爬了几步,最终才算把地图上的景点都逛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