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外汇市场变化及推测
(2012-01-19 20:16:22)
标签:
杂谈 |
历史回顾
从2001年开始,到2011年,整个外汇市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净流入状态。根据一开始的规则,与企业相关的结售汇是完全管制的。也就是说,企业出口之后,必须到指定银行结汇;如果需要外币,备齐所需资料,再到银行去买。这些货币交易的汇率,实施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基本上保持在US$1=RMB 8.277。购买这些外汇的民币,属于央行的新增货币,也就是印出来的。理论上,央行拥有无限的民币供应能力。在外汇净流入的时间段,维持这样的汇率轻而易举。
到了2005年,迫于各种压力,和外汇储备高涨等综合原因,民币开始“有序升值”。2007年,强制结汇制度有所松动。后来,对个人的购汇手续简化,限额放宽,但是购汇者的基本资料和购汇原因,至今任然需要在外管局的网络上备案。多年的外汇流入,至2011年3月,外汇储备成功突破3万亿的天量。
市场的变化开始于2011年9月下旬,香港的离岸市场汇率,开始与在岸市场汇率倒挂,也就是1美元兑换民币的金额,在香港离岸市场的金额高于国内在岸市场的金额。更有甚者,最后几天,作为离岸清算中心的“中银香港”宣布,用于购买外汇的配额用完了,当月停止在香港购买外汇。几乎与此同时,一年期NDF美元兑民币的汇率,开始高于央行中间汇率。热钱的流出,开始受到关注。
11月30日,国内的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美元跌停。并在之后的12个交易日内,11个交易日触及跌停线(记得好像是)。这一次,主流媒体开始大量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从来不关注外汇市场的人们的关注。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跌停,与股市的跌停不同。股市的后一日的对比参照,是前一日的收盘价,如果连续跌停,就说明它真的跌了很多。而民币的汇率,是以当天的中间价为参照物,在中间价的0.5%以内波动,在跌的方向,触及界限,即为“跌停”。如果中间价不断上涨,就算日日跌停,总得汇率有可能是上涨的。
例如:
11月30日,中间价
12月1日,
中间价
12月2日,
中间价
12月3日,
中间价
虽然,这样的日日跌停,并不能说明民币汇率真的在下跌;但是,可以说明商业银行的出售美元限额或者出售美元的意愿,不能满足购汇者的需要。
2011年12月16日,应该记住这一天,这是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早盘,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突然上涨400多点,表明央行干预民币汇率下跌时代的到来。就这样一直拉高民币,2012年1月4日,到达1994年以来的汇率最高峰,中间价US$ 1=RMB 6.3001。后续,中间价上下跳动,但银行的钞/汇卖出价,基本稳定在6.32~6.33之间。汇率虽然是稳定了,交易量应该超出了原有的配额很多。从12月的金融系统外汇占款减少1003亿元的数据来看,外汇是净流出的。
未来猜想(非预测)
面对现在的状况,官方可能有三种应对方法。
A方案,维持现有缓慢升值的做法。
优点:虽然不能阻止外汇流出,但可以避免普通民众大规模卷入进来,将现状维持更长的时间。虽然从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上面,流出量会有间接反映。每个月几百亿的外汇流出,对于3万多亿的庞大的外汇水库而言,只能算是涓涓细流了。而且,如果官方愿意的话,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做一些小小的修饰,人们在短时间之内,就很难发现真实的情况。直到,不得不大量动用美债。
缺点:汇率的缓慢升值,外加通货膨胀,外贸行业将面临巨大困难,可能最终导致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带,或者倒闭。
B方案,加速升值
优点:改变人们对民币的趋势预期,不但可以避免普通民众卷入进来,还可能吸引部分热钱重新流回来。
缺点:在全球避险的氛围下,对热钱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外贸行业会死的更快,顺便让撤出的外汇多赚一笔。
C方案,贬值
这种方案有两种操作,暂且让我们称之为C1方案,开放贬值;C2方案,管制贬值
C1方案,开放贬值,留存一定的外汇储备,放开民币市场,实行彻底的市场化。
优点:可以保住大部分外储,以备购买战略物资使用,比如粮食。顺便说一下,中国每年会进口大豆约5000万吨,谷物500万吨,且呈上升趋势。有利于外贸企业的压力缓冲。
缺点:民币可能快速贬值。为了换取外汇,会大量提取银行存款,造成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进口货物价格飙升,带动国内货物价格上升,造成通货膨胀急升。
C2方案,管制贬值,也就是回到以前的做法,人们必须提供需要外币的资料,才能兑换,如进口合同,出国签证等
优点:延长外汇储备的消耗时间,有利于外贸的恢复和发展
缺点:进口货物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升高。形成外汇黑市。接近外汇资源的人,会利用规定汇率和黑市的利差进行套利,降低管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