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戏言(225)欲让人心动,必叫人心痛
标签:
编剧曾鸣 |
分类: 曾鸣词言 |
音诗画,是晚会篇章与篇章之间,一个画龙点睛,视听并举的审美气口,是结构一台晚会的有效手段。它应当具备理性思考,感性表达的特点。且忌大悲大喜,更忌流于浮华。言之有物,入情入理,不抢戏,不出戏,才能将晚会的主题,引向一个预期的高地。
对于一些不必你出面的事情,还真不必主动出点子,又大显替人排忧解难之神通。否则,或是引起人家质疑你的动机,或是人家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想法,弄得你前功尽弃不算,还欠下人情,里外难做人。“热情主动,快速响应”,本是我为人处事的显著优点和缺点,以后,得悠着点儿了,事不关己,得高高挂起了。
搞创作,究竟是追求数量还是质量,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一定要作答,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数量。写得多,说明你创作欲望高涨,文思如涌,活力四射,情不自禁,生命力旺盛,而这些,恰恰是文艺创作质量的保证。质量与时间和审慎的态度,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而数量才是提升质量的前提。“十年磨一戏”说的是不厌其烦地打磨,打磨是创作的一个部份,但不等于创作。
作品,抒悲情不难,抒有思想的悲情,难;抒有思想的悲情不难,抒冲击观念的悲情,难。艺术作品,如无悲情,则喜不足喜。雁过留声,风过留痕;风若无痕,则充耳不闻。一部上佳之作,若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包浆,让人心动之处,必有让人心痛之处。所谓“悲愤出诗人”,同理。卓别林的经世之作,其内核都是悲情。笑过之后,流在内心的都是泪。
有文章说“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无师自通”,此言欠妥。1987-1992,有幸与白大师在湖南省歌舞团创编室共事。当时他是团长,之前与我素不相识,那时,我也没写过一首被正经录制过的歌词,他却在与我一夜长谈之后,断然把我招至麾下。创作合作期间,在他的琴房,我间接领悟到了一些作词的技巧和逻辑。艺术是相通的,生成了一些共同的规律。白大师和许多作曲家一样,都并不是我作词的老师,但他们给与我的影响和引导,却是那么直接,受益终身。你能说我“无师自通”吗?所以,白大师之所以集大成,是他好奇好学,潜心悟道,触类旁通的结果。
戏曲文化包括观众“喝彩”,看戏不是听交响乐,应当像看球。要培育和鼓励观众看戏曲的互动意识,越喝彩,演员表演越卖力,观众才有超值享受。去北京听听京剧试试,满堂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