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脊骨论

(2007-01-23 11:26:57)
分类: 武术漫谈
 
因为论坛网页不好保存,所以转在搏客中,以方便查找。
 
洛寒
刚才回帖谈到了一些关于脊椎发力的问题,翻了翻手边的资料,找到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有些地方当然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常先生写的很多地方确确实实较其他练习国术的人实在得多,如果对于此道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相信会有收获。
 
脊骨论
 
作者:常书范
 
那些全力追求大成拳学终生而无悔的青年朋友,那些抛家舍业出门求学的莘莘学子,哪个不想学到周身松活弹抖,触手发人上墙的大成拳真实功力?纯朴天真的认为只要吃的苦中苦,多练狠练就能练成高深的功力。果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你打破千条沙袋,单掌劈开伍块红砖,也绝对练不出松活弹抖、一触即发的整体混元爆发力来。因为你选择的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肌肉越发达,皮越坚,肉越厚,偏离整体弹抖力也越远。通过我三十余年对拳学、发劲的苦索痴求,身操体悟,应该如何去追求一触即发、有感即应的良好内劲,同时也给不迷信神功奇说并致力于务真求实的明理之士以启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唐鉴》卷三开篇即说:“贞观元年,帝谓太子少师肖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弓示弓工,曰:皆非良才。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其脉理皆邪,弓虽正(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未精也”。
 
此文告诉我们:宝弓良弩表面华丽精美,漆之光鲜,拉之弦鸣,如内中之心不正,尚不能发矢正直,劲道随心所欲。而习大成拳者,虽站桩艰苦,试力有恒,如体内脊骨不能中定、垂直,松紧、开合、起落随意相变,劲发时怎能由内及外,正直不偏,力源于脊骨之内,而中正安舒呢?
 
假若几十万年前外星人曾经到过现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当今天他们再度光临时,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会发现过去见到过的那些在树上轻灵敏捷跳来跳去嬉戏争斗的猴子居然能直立起脊骨在地面上行走,竟会用悬在半空中的前肢掌指去制造、操作各种复杂的机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四足履地爬行转。为两足直立行走,最大的进化是大脑,最大的退化莫过于以脊骨的缩张、开合纵展四肢的机敏灵活的先天本能。
 
我的弟子送过我一部《百兽图》集,内有古今各代善画虎者的作品数百幅。其中的虎或静或动,或距或卧,或走或跳,或纵或扑,或一爪前伸,一爪后缩;或弓脊缩背,四肢相接,紧凑一团;或伸脊纵背,皮肉分拧,陡长倍余。数百幅虎形态各异,逼真的展现了兽中之王以脊骨的弓缩和展放提挈皮肉骨架运行的种种动作、劲道和劲意。
 
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因此,山西戴氏形意拳以这种“蹲候桩”作为入门基础功法,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假如你在水中抓住条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这么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
 
有一位不谙武事的忘年之交,已93岁了。他是四十年代末从省城大医院遣送回家的,但却是一个脾气和学问都很好的老人。当时山东农村大多食以野菜,他生活虽比一般人好一点,但一日三餐也常常没有保障,而且有时被抄家,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
 
生活环境虽恶劣,但它年逾九十却仍耳聪目明,腰脊挺直,丝毫也不显老态,这在当时皖、鲁、豫三省交界的百余里地面上也是一大奇迹。一日,他突然卧床不起,我去看他。他说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惊问其故,他说:我昨夜起身如厕,一脚踏空,不宜摔坏了胯骨和骶骨。骶骨一坏,腰脊不能立起,四肢百骸运转失灵,僵卧病床不得动,怎能活的长久。进而他说:人的骶骨和骨盒联合,坚固于人体中节,骶骨是脊骨立起的基石,但正常人的骶骨和骨盒是向前倾斜的,脊骨立在骶骨上如站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时时有向前滑动的趋势,这就是人年纪大了容易驼背弓腰的缘故。我年轻时学习过西方医学的生理解剖,时常有意将自己的骨盒向前上方翻转,以减少骶骨的倾斜度,久之则养成了习惯,所以从外形看我的脊骨总比别人立得直,我总觉得这也是我得以高寿的主要原因。

果然老人卧病月余就谢世而去。这位老人虽不动武功,但他的一席话对我以后探讨内家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的脊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个部分,其中颈椎骨有7节,胸椎骨有12节,腰椎骨有5节,骶椎、尾椎共有10节,人的脊骨从上到下共有34节之多。因为颈椎在人体重心的上方,虽然转动灵活,活动范围较广,但它只能起到四面八方转动头颅的作用,对调整整体内劲的作用不大;胸椎12节因同肋骨相连,转动范围有限;尾椎是人类祖先进化时遗留下的痕迹(俗称尾巴);骶椎穿越骨盆而下连股骨。骶椎、尾椎在脊骨旋转,张缩、开合的发劲中也只能起到中正下垂,稳定重心的作用。所以在整体内劲的蓄发调节统驭变化中,唯一的五节腰椎骨最起作用。
 
腰椎处于人体中间,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左右两侧有两肾相连,是人体一个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部位,如“丹田内转”“丹田开合鼓荡”“命门后撑”“命门鼓起”“肾里藏花”“出肾入肾”等等。古人对丹田、命门、两肾的锻炼、运动也正是五节腰椎的外围前后。由于古人对人体生理结构知识的局限,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五节腰椎的潜转内动才是丹田内转鼓荡和两肾的右提左落、命门的鼓起后撑的最根本动力至今大多拳学家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丹田上。
 
凭经验,笔者认为:整体的鼓荡、开合、起落、纵缩、神经的兴奋,肌肉的颤抖,脊髓的电磁脉冲、弛张都必须启动于五节腰椎。传统的练功方法则普遍认为:一切力量启动于丹田,将丹田捧到了至尊的神秘地位。实质上,丹田(小腹)内是排泄人体消化废物的大小肠,它们对参与促动整体之运动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因为腰椎有效的运动,必然带动腹内深层、浅层、斜向、横向、竖向的筋腱、肌肉伸张、拉牵的作用;而腹肌的伸拉、弛张必然会带动内脏的摩擦蛹动,上鼓下荡,这便是人们认为丹田有内动的真实感受。其实脊骨不动,腰椎不作伸纵扭转,丹田(小腹)是不会自己内动的。将丹田看成神秘发力之源的人在当今武术界仍然相当普遍,这就是内家拳修习十年纯功夫尚不能出门的原因。
 
如果我们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这比天长日久以丹田的动硬去扯动惰性的脊骨要容易千万倍。而一些武术大家和一些新拳学的创始人能写出洋洋万言与众不同的新说,但其中谁也没有将脊骨的张缩弹发、五节腰椎的内转变劲提到练功的首要核心位置,是着实可惜的!
 
今年春天河北一位练形意拳的武友来我这里,他先后拜过三位老师,已练了十几年拳脚。我见他站三体式,起动时都已后腿的蹬力往前顶撞,将后腿的蹬劲通过身体直撞倒前手上。每一踏步如巨夯砸地,轰然作响,乍看很能打出形意拳激烈沉雄的刚猛风格。可是我还是诚意的告诉他:“你这样的发劲虽然是整体力,看起来撞击力很大,单平直推进,脊骨没有起落,难以变化灵活,最易为高手利用。”我从他原先练的形意拳“狸猫上树”“龙虎相交”等几个典型动作中教他脊骨、腰椎怎样提放卷纵扭转开合;怎样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怎样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等,近两个小时,他如大梦初醒,非常后悔苦练所浪费的十几年宝贵时间,他以后来信说:看来真功夫不在练功年限之长短,出力流汗之多少,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的整体重心才是拳学技击的核心问题。他还说:以这种脊骨的抖射起落之发劲和以前功力超出自己的师兄们切磋,撞出他们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拳的运动,由于利用脊骨的卷进、压缩和突然的弹放,能使足弓、足腕、膝、胯、肩、背、肘、腕的弹性肌肉一起卷紧和突然抖放。脊椎带领上下九节可作随意挥洒和突然的转折变形,使膝纵胯扭,肩抖背弹,双臂如鞭任意发出一圈圈连续不断轨迹不同的无规律无断续的搏杀之波浪。这种运动被称作大成拳的脊骨弹抖切削搏杀术。
 
其实,你能否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作一实验即可。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
 
不仅融百家之精华,而且笔者认为一个人能以芗翁这种神、意,这种脊骨内动去舞,虽不似芗翁,而精神酷肖也。反之,你既是上穷于碧霄,下掘于黄泉,仅学芗翁当年健舞之形,而神不附,意不似,外形再真而实质皆非也。
 
大成拳开合、勾锉、推按、挤压、猫洗脸、蛇缠手、神龟出水等试力;矛盾、托婴、浮云、提插等桩功,无不得到脊骨腰椎的飞胀、压缩、伸拉、纵放为主。只有脊骨得到了缩与放,开与合,右虚左实,右提左落的实质锻炼才能够达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以至外形不动,内部生生不已之动”的上乘练功境界。才能够真正浑元一致,圆满统一。否则,意念再多,想象再丰富,也只是胡思乱想,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不拘一家之模式。芗翁之舞,缓动如似动不动的三月柳絮,飘逸飞扬的满天梨花;快动如疾风中的杨柳,奔腾翻滚的天际乌云;急时则像岩浆之喷射,铁汁之出炉,飞瀑之骤落,大河之决堤,惊涛之裂岸,可谓身探如蟒,势缩如猿。在如醉如狂中以脊骨带动肢体切削出一串串横竖斜偏的圆弧。头领,肩沉,胸空,腹实,无须顾此失彼,脊骨运领尽在其中。一位浸淫拳学50余载,并剖析过多家经典的老拳家回忆:“芗翁抬手之间浓缩了武术各门各派的诸多精华,是功力智慧的凝结和升华。”
 
当年芗翁之健舞,近来有人以仅能恢复表演而成为一种时尚,好像谁能做出龙游蛇惊鹤戏等动作来才是得到了芗翁的真传。我则认为芗翁作舞是熟谙腰椎脊骨张缩吞吐后而作的一种即兴表演,下一次不一定是上一次机械之重复。至于传芗翁健舞的黄慕樵先生,我相信则是以教健舞之神之意为主,而不是注重健舞固定之形式;况且芗翁之舞有形意拳之沉雄,心意拳之刚健,太极拳之圆活......更有郭云琛先生的激烈刚猛,谢铁夫先生的弹抖空灵,黄慕樵先生的舒展飘逸......
 
————————————————————
以下是网友与洛寒的交流:
 
那由他: 
确实,通过这篇文章中的游鱼猿猴等例,能够理解到脊骨发力的巨大作用。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文中也提到,兽类鱼类都是前倾性运动,猿猴虎豹四肢着地颈向前,当发力前纵的时候四肢舒张脊骨伸展,身体几乎成一直线;而鱼类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一直线,也就是说他们发力的方向和脊骨是一顺的。而人类却是直立运动的,四肢如果要向前击打,几乎和脊骨是成90度的,如果把脊骨的纵向弹发力转成横向向前呢?

还是说练的就是这个,通过长期练习使脊骨更灵活,再加上特殊动作使腰椎的力能向前后发送?但这样不是和人体本身的自然之理违背了吗,因为人的构造就是直立而行,四肢操作需要横向伸出的嘛,不过似乎也有练武本来就是逆天的说法……

一点疑惑,还望洛寒兄解答。
 
洛寒:   
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发力各有不同,鱼类主要是左右摆动和细微的拧转。而哺乳类一般都是四肢着地,但行走跳跃的发力却各有不同。

我估计朋友没有仔细观察哺乳类,尤其是灵长类。其实看看豹子奔跑和猴子窜越的慢镜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动物虽然平时都是四肢着地,但窜崩跳跃奔跑捕食等时候都是两个脚着地的,首先是抬起前脚向前窜出,然后收缩身体把后腿拉过来,后胯在收缩的时候同时撞击前身,使得前爪透出的力量更为绵长。

再有,如果看看鸟类捕食就更明显,因为鸟类是双脚站立的,捕食时脊柱突然向前弓,由几乎是直线的状况突然变成“)”种形状。因为人的脊椎事实上并不是直线,尤其在腰椎一段,很像“(”形状,突然把它抽过来,就好像剪断弓弦的弓一样会陡然伸直,这个力是相当可怕的,当然脊柱还有恢复本来形态的功能,这就好比鹰捕食之后突然腾起,本身的力量只有相当大才能带动猎物上飞,这个力如果单靠胸肌和翅膀,鹰早就摔先来了。所以国术素来有出手不空回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借用这个脊椎的恢复力。一下子撕下对手的一条肉也不稀奇。

这并不是逆天的练法,恰好是动物本身应该有的发力方法。

这种事情,应该配合图或者干脆见面加以说明。如果真的见面摸一下脊椎就会发现,很多事情一目了然。

那由他:  
如图,这是野兽奔跑四肢和脊柱伸张的样子。中央的透明红线代表脊椎,小箭头代表前后肢发力方向,大箭头代表脊椎发力方向。这里四肢和脊椎发力基本是在一个方向的。
[转帖]脊骨论
同理,这是鱼在弹伸时的图。它的脊椎,鳍,发力也是在一个顺向上的。
 [转帖]脊骨论
我不明白的就是人体直立时,脊椎方向是上下方向的,发力也是在纵向上,而拳打脚踢却都是向前,也就是横向的,几乎和脊椎成90度,这样脊椎不管如何发力,都是在纵向上,这个力如何传到横向的肢体攻击上去呢?
[转帖]脊骨论
 
洛寒:  
朋友的图有很大问题,任何动物的脊椎骨绝对不可以这样概括,不然讨论一辈子你也不明白。你如果有解剖学的书仔细对照就会发现什么是人类脊椎的真正形状,你这个画法,根本没法讨论脊椎的变形和发力。

在下在网上好不容易找到一张相对清晰的人体脊椎骨侧面图。
[转帖]脊骨论
 
由图片就可以看到,事实上记住并不是直线,而是成s型的一条曲线,当s瞬间变成“)”这个形状时,就是脊椎发力的奥秘。当然脊椎还会再变回“s”形,所以收回手来的时候用的还是脊椎骨发出的力量。

如果单纯的把脊椎看成一个直线,那就根本没法理解脊椎发力的过程。
   
这并不是一般人讨论的所谓横向纵向的问题,如果机械化的把很多横向纵向问题看得很死,那就只能理解四肢肌肉的力量。而人体厉害的脊椎骨的力量压根就没法得以发挥。

国术发力的时候总是试图先将脊椎拉成尽量直的一条线。然后突然把胸椎和腰椎向后方顶出,变成“)”形状,就好像把一条鞭子拉直后突然抖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脊椎鞭抽,也就是丹田发力的奥秘之一。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力量有多大。其实如果真的经过正确的练习一个弱女子随随便便一下就可以把一个成年男子打得倒退几步。因为脊椎突然变弯成“)”形状,人体内部就产生了一对很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个迫使胸椎腰椎向后突出,另一个就顺势从拳和腿打出去,招呼在对手身上。由于这个力的作用是在人体躯干内部产生,所以隐蔽性相当好,而且相对于四肢的力量要灵活多变的多。于是乎更适合瞬息万变的格斗。

现在经常有记载,以前的老前辈摸到人之前浑身上下都很绵软,在触摸到对手的一刹那,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力量,甚至可以把人打飞。原因就在这里。这也就是所谓惊炸弹抖松活的发力由来。而且发完人一下子又可以拉回来也是如此这般的原因。

那由他:
有点明白了。不过人体运动归根结底是神经指挥肌肉,肌肉带动骨骼,那这种脊椎鞭抽主要是靠哪一部分的肌肉带动脊椎发力的呢?

洛寒:
这个就比较难说了,准确地讲应该是躯干上的几个肌肉族群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事实上很多时候国术中用于作用于骨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肌肉”,而是附着在骨膜周围的一层细细的类似于筋或者肌腱的物质。它们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肌肉。这种东西在练习之后几乎不会推掉,不会像肌肉一样几个月不动就变小掉了。很多老前辈练习好了往往会比正常人的“筋”粗壮很多,所以国术里素来有“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的说法。而且这些东西对于骨骼的作用远比肌肉强的多,也迅速得多。

作用于脊椎发力的应该是胸椎、腰椎、骶椎周围的这些“筋”的组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打沙袋的人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