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寒谈太极拳的起源和种类

(2006-01-01 22:28:37)
分类: 武术漫谈
太极拳的起源和种类。

    现在很多人说太极拳起源于陈式,由陈家沟第九代始祖陈王廷所创,这个是解放之后,顾留馨为了排挤很多老前辈所捏造的,并非事实。而太极拳也并非许多人所鼓吹的洞玄真人张三丰所创。

    那太极拳为何人所创,其实已经不可考,但是究其本源,我摘抄一部分前辈的书籍,作为佐证(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太极拳之发明,因其法纯自然,如环无端、动作均极圆活,不用力面长内劲,尤深合易经之理,遂有是名。其流派大别有五。至宋张三丰乃为大昌明,称为鼻祖焉。兹述之如下:
    一、唐朝许宣所传者曰三十七式传宋远桥。
    二、俞氏所传者为先天拳,受自李道子,传俞清惠。
    三、韩拱月传程灵洗,至程代子孙。名王必者。改名小九天计十四手。
    四、殷利亨传者为后天法传胡镜子,再传宋仲殊。共十七式。
    五、张三丰所传者为武当派(因张居武当山)又名内家拳。(相传三丰之术为夜梦元帝所授,厥明以单丁杀贼首百人。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明初传关中王宗,再传温州、陈州同。至嘉靖间传张松溪,张翠山。是名温台派。俗称太极十三式。松溪传四明叶近泉,再传吴昆山、周云山。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宗、余促波、吴七卿、吴七朗、陈茂宏。云山传芦绍岐,贞石传董扶兴、夏枝溪,继槎传僧耳。僧尾,姚石门。柴元明。思南传王征南。再传甘凤池。清初传山右王宗岳。数传至河南蒋发。陈长兴。长兴传广平、杨露禅,陈耕云,李白魁诸人。露单传其子、班侯、健侯、王兰亭等。班侯传万春,吴金监泉、全佑、侯凌山,陈秀峰,陈耕云之子某以友谊资格传定州许占鳌、许兼习形意,为郭云深弟子,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等。建侯传某子、兆熊、兆元、兆林、兆祥、刘塍奎、张义,兆熊字子侯、传田兆麟,尤志学,兆清字澄莆传陈徽明,武汇川、褚德馥、牛春明、闫仲雁、陈农先、徐苕雪,吴金监泉传徐致一、闻武禹让、郝为植,亦河南嫡传。余友孙禄堂得自郝为桢,余与姚君馥春以友谊关系,皆从汤君士林学,其中微有不同者,郝君所传为开合太极而汤君所传特存河南嫡派之长拳,其一即十三式,余于民二得之,迄今尚末得其要窍耳。拉杂书此遗漏尚多,容 侯他日采实另得补述焉。

    太极长拳在初发明时仅十三式扩而充之,成百余手。是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也。后人因呼之为太极长拳。然总不出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后、左、右、中之十三动作名称也。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考长拳虽亦取法于十三式而其中包藏龙、鹤、蛇、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形在内也,余与姚君馥春同学太极于友人汤君士林、汤为许占鳌先生之弟子客岁余在吾师芳辰先生处,表演长拳半趟,先生谓斯术虽脱胎于十三式其显明易懂之理法与功用,实较十三式为广,余甚佩芳辰先生之治技而能知技也,盖余民元之前,经倪成玉君之介绍,得识许占鳌先生,许谓斯术确为王宗岳嫡派、因流传甚少,故世人多知有长拳殊不知长拳之何若。至近所谓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斯于此长拳有别矣。余聆斯言,如获至宝。秘而不宣者十余年。而余友姚君已得斯术三昧,余则自愧,仍末得窥堂奥也。盖许先生为郭云深之弟子,与余师兆东先生为同辈,德高望重,决无妄语。闻其太极得自友传而非师授,故同门多未知精太极,兹拟太极拳出板后,续邀姚君馥春合编此太极长拳以共同好。特述许先生言如上。
                                                       --择自姚馥春 姜

容樵著《太极拳讲义》
    据此则知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在张三丰所创十三式的基础上创始的太极长拳是惟一的正宗太极长拳。其拳法前后四面八方,四正、四隅,均衡对称,完备。以太极为核心,循太极圆球运转,以中宫为起止点,身立中宫,本于中正、平衡、对称、往复循环之理,走九宫八卦方位,采五行生克步法,依阴阳虚实、动静、开合之法则,自然形成贺弧整劲。以符合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所需身形步法锻炼。构成七十二个基势。恰为九宫八卦之象数。自然圆顺、柔和,一气呵成。末端相连,略成太极圆,故八面具备。转折较一线来回为多,符合拳经所示往复折叠之原则。

    据我所知,唐传的三十七现在在北京还有一支,具体是谁已经不大清楚了。但是之所以叫三十七,是因为他由主要的三十七个动作组成,现在的杨式、吴式等也都是以三十七个动作组合而成(不论是八十五式、八十七式、一百零百式)。且这三十七个动作和三十七中的动作基本相同,所以基本上可以说三十七是中国最古老的太极拳。

    上面提及的俞氏所传者为先天拳,现在估计已经没什么人见过了。我有幸听一位朋友讲起他师父曾经学过此拳,称之为先天太极拳,由道家的一个分支流派——无极门所传。这里的道家并非道教,中国人事实上并不太能分得清道家和道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资料,以区别此二者。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至于后面提及的小九天和十四手,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风貌是什么样子,早已无人知晓。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三丰祖师了,三丰祖师之所以被很多人尊为太极的创始人,是有一定道理了。太极拳在此之前,虽然存在,但是结构体系十分松散。经过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的润饰和完善,系统的归纳出了一条修武入道的法门,使太极得以发扬光大。(这里的张三丰是指元末明初的张三丰,而非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

    上面我转载的文章中曾经提到:“清初传山右王宗岳。数传至河南蒋发。陈长兴。长兴传广平、杨露禅”。在下以为此说法较陈王廷创拳之说可靠得多。

    而陈家自己当然不会承认,但我们从杨式和陈式的拳架来看,即可明白其中的奥妙。陈式多发力震脚,多用缠丝劲,而杨式延绵不绝多用抽丝劲。二者截然不同,怎么可能是杨式出自陈式?顾留馨解放后曾经大肆宣扬,说杨露禅为了适应教习王公贵胄的需要删减了陈式拳而创杨式,而自家所练仍为陈式所以十分厉害。而事实上,现存的由杨露禅先生所传,乃至其子班侯健侯先生所传得拳架也跟陈式丝毫不沾边,其中的奥妙究竟是什么?在下转载一篇文章,以便加以说明

内家拳旧闻四十二——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二
后来者叙述:杨式太极拳府内
派是杨露禅当年进京城入王府所传授的原汁原味的杨式太极拳。但由于封建保守的门规限制,又由于杨澄甫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修改、定型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广于传播,反而使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所传之拳鲜为人知。

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后王兰亭与司星三,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而富周则遵守门规不传弟子,只传其子富英。民国初年,时在东北军任要职的保定市肖公卓得知富英学得杨家全部太极,苦苦追求,得拜于门下,承其所学。肖公卓先生解放后在保定授徒多人,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仅拳法就有十套,即:1 、智捶,2 、太极大架,3 、太极老架,4 、太极小架,5 、太极长拳,6 、小九天,7 、后天法,8 、太极散手三十式,9 、太极十三丹功,10、太极点穴法。这十套拳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体系。当年杨露禅正是凭着这些才在京城称霸武林人称“杨无敌”。否则仅有一套经杨澄甫改编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是撑不住门户的。

杨式太极拳约十套拳法与当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毫无相通之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李正先生认为杨露禅当年虽学拳于陈长兴,但陈长兴则学拳于蒋发,蒋发学拳于王宗岳,而王宗岳则是武当山张三丰所传太极拳的北派代表人物。陈家沟祖传的拳术不是太极拳而是炮捶,当然炮捶也是一门很好的拳术,在技击和健身上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当时陈家沟地处偏僻,闭塞保守,本门拳术不准传给外族人,也不准本族人学习其他拳术。陈长兴虽违背族规学得了蒋发的太极拳,却不准将这套学于外人的拳传给本族的人。陈长兴无奈,只好将所学全部传给了外族人杨露禅,岂料杨露禅凭此拳进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极,待陈家沟人意识到如此绝妙的拳术差点与陈家沟擦肩而过时,陈长兴已年老,不能将全套太极拳依样传授,只能将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和劲路揉进陈家沟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杨式太极拳是经张三丰——- 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传承下来的原原本本的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则是陈长兴或其后人揉进了陈家炮捶后形成的新的太极拳流派。否则就无法解释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从套路到拳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是杨露禅向陈长兴学了拳后即进行了改编,那么杨露禅则是比陈长兴或陈王庭更伟大的一位创拳大师。

    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传授的十套拳来,与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记载可以接上茬,因唐、宋时期就有关于“小九天、后天法、长拳”等太极拳前期拳法的流传。

    另从这十套拳的拳式演练、名称及功法,也符合中国道家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因此,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的内容可以推断,太极拳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武当山张三丰道士创太极拳或集大成发展太极拳是真实可信的。

……

    尽管如此,在下以为,陈式仍应算作太极拳,因为它符合了太极之理。

    陈式太极拳由何而来?陈氏原本的拳法本来就是陈家自己自创的拳法,称之为炮锤,是从军用武术演化而来。陈王廷本来就是戚继光的部将,他所创的炮锤其实是由戚继光的《绩效新书》中所载的军用拳术糅合大枪的用法演化而来。本来分为六路,由陈长兴先生加以精简,糅合了自己得传的太极拳,创立了现在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当然,事实上现在的老架太极拳已经和当年的老架太极拳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此之后,传到陈发科先生手中,加以改良出现了现在所谓的新架。所以现在的陈式太极其实也早非当年的陈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以前画的图
后一篇: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