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认识了学心理的“燕博士”,看她的博客、微博,直到见面才知道,她叫周燕。但我更喜欢“燕博士”,这个称呼不但让“博士”两字女性化了,更透着些许俏皮,能让人联想到拥有这个名字的人不会是个一本正经的专家学者,而是懂孩子、爱孩子的专家妈妈。
育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湘梅:你的专业是儿童心理学,这对于你做个好妈妈有很大的帮助吧?
周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妈妈,我觉得学这个专业的最大好处就是,虽然也是新手妈妈,但是不会手足无措,尤其是孩子本身出现一些情况时,知道那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必经的,不会走偏。
比如大家普遍认为,孩子很小的时候不能频繁地换保姆,这样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然后就担心,保姆必须换时,孩子会不会适应?会不会有问题?我女儿小时候,保姆换了十几个,我也没觉得这是个问题,因为无论换谁,妈妈是不会换的。要让我自己成为她的依恋对象,而不是保姆。
湘梅:但是,再专业的妈妈也是一个正常的人,有时就算再明白某些事不用焦虑,也要控制自己不去较劲。
周燕:这样的事我们都经历过。我女儿小时候,我妈妈总给她抱奶瓶睡觉,我怎么说老人也不听。我就很纠结,怎么才能把这个习惯扳过来呢?后来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忘了带奶瓶,女儿也没有哭闹,很快睡着了,长时间困扰我的这个问题,就因为这么一个偶然事件,很容易地解决了。在养育过程中,我们领悟了许多东西就是顺其自然。
花给孩子的时间一分钟不能少
湘梅:经验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最好是父母亲历亲为。但最近有个调查显示,现在70%年轻的父母只生不养,孩子大部分都是老人带。
周燕:这确实是一个现状,对孩子成长很不利,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缺失,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就是反映父母的问题。“80后”父母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有些人三十多岁还没长大,自己的生活都要依靠父母来打理,如何带孩子?加之他们这一代人生活压力更大,这里面有自己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
湘梅: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年轻父母缺乏责任心,他们应该怎样尽量弥补自己在育儿中的缺失呢?
周燕: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一分钟都不能少!小时候不管他,长大出现问题,你可能还是不得不放弃工作来处理,那时候的问题可就要比小时候的问题大得多了。
我接触过一个男孩,从小主要由奶奶带大,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孩子3岁后才发现有异常,语言能力明显落后,几乎不开口说话,去医院检查,是自闭症。从此,妈妈开始把大量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带到北京做治疗,经常到幼儿园陪伴孩子……不说这个严重的自闭症问题,从一些细节上我也能看出父母在孩子身上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孩子现在5岁了,几乎全部的牙齿都是坏的,黑黑小小稀稀的,咬不动肉。父母身为医生,这样常识性的牙齿问题也没有关注呀!所以现在加倍偿还,还未必还得清。父母的职责,谁也不能完全代替!
教育无法开“药方”
湘梅:我认识一位年轻妈妈,全心全力地带孩子,但她很伤心,因为她已经感觉到1岁半的儿子跟她并不“亲”。她看了很多育儿书,就照书养孩子,有些事做得确实比较刻板,比如尽量不去抱孩子,可孩子对妈妈的爱是有需求的呀!
周燕:这也是一个现状,一方面大家都关注孩子,一方面却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而且在这个信息过多却过乱的时期,有些书这样说,有些书那样说,父母往往只能看到皮毛,就照单全收,没有总结成自己的思想。我劝年轻的父母们要各方面的书都看,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做父母本来就是一项最难的职业,要用很多心。
湘梅:父母们都希望能从书中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这样的书吧?
周燕:是啊,教育的事情没法开药方,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因此同样的行为背后的基础不一样。关于孩子的问题几句话是说不清楚的。
许多家长总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总是在纠结,然后查书、咨询专家,希望得到标准答案。比如觉得孩子性格不好,可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看孩子遇到什么样的情境,内向的就一定比外向的差吗?也许家长希望孩子完美,可这种矛盾的心态会给孩子压力和打击。如果父母认为外向更好,你首先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外向。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你想要孩子从小爱阅读的话,你每天至少要拿着报纸看上一阵子,总得给孩子做个榜样。
冲孩子发火是失败的表现
湘梅:做父母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像我这样急脾气的人,有时就会控制不住跟儿子发火,事后又后悔。你跟女儿发脾气吗?
周燕:焦虑急躁,谁也不会避免,我女儿一年级跳绳没达标,我就和她一起练,见她跳几个就坏,我失去了耐心,大声说:“今天如果不能连续跳十个就别睡觉!”但话一出口我就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所以马上纠正、道歉。
我先生说:“我听到你大声和孩子说话了,就知道你有失败感了。”这话说得太准确,发火就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实在没招了,只能用强权了。连女儿都总结出来:“妈妈你嘴巴歪了,说明你生气了。”我才知道,自己生气的时候在她眼里是个什么形象。
湘梅:很多父母说,他们都是先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了,火才被勾起来,才会暴发的。
周燕:我女儿很小就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但是每次她刷牙都不会超过2分钟。我常常在她刷牙前叮嘱:“刷的时间长点儿!别太快!”现在再来分析这句话,我这个儿童心理学博士真太徒有虚名了。在某天晚上,我突然地、心血来潮地对她说:“每个动作要做10遍,前面、左边、右边、下边、上边,自己数着。”问题解决了!我还偷偷看女儿刷牙,她严格执行着每个动作10下。我才意识到以前不是她故意要那么快,她那时还小,哪有时间概念,什么叫“时间长点儿”?我犯了如此愚蠢的错误!
千万别以为在孩子面前我们就是规则,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同于成人的,我们讲的道理孩子能听懂吗?毕竟他们认知能力有限,经历少,他必须有体会才能明白,才能接受你的道理。明明是我们自己没讲清,还要冲孩子发火,孩子多冤啊!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
湘梅: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都知道应该尊重孩子,但具体落实的时候就迷惑了,到底该怎么做呢?
周燕:我常常看到的都是强势的父母和弱势的孩子。一次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看到一个女孩哭着对妈妈说:“妈妈,再让我玩一会儿吧,求求你了,求求你!”妈妈快速地走着,没有理会。我当时真想对这位妈妈说,如果没有着急的事情,就让孩子多玩一会儿吧;或者告诉孩子今天不行,等下次让她玩得更尽兴,这样才是尊重孩子。
我还见过两个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玩,大点儿的孩子玩着玩具,小点儿的孩子想要,大孩子不给,小的哭了;大孩子的妈妈见劝说无效就一把抢过孩子手里的玩具递给小的,小的不哭了,大的哇哇大哭。这就是不尊重孩子,可有时家长还要美其名曰是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形成“所有”意识,就不可能建立“分享”意识啊!
湘梅:听妈妈的话,是我们对孩子的基本要求。
周燕:父母的这种强势意识跟我们的文化有关。在我们的逻辑里,孩子的生命是我们赋予的,我们绝对不会想拿走,但是,孩子就是我们的所有物,就要服从于我们,要遵照《弟子规》里说的“父母命,不可违”。
每一位父母都不可避免地、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尽量记得孩子并不是我们的所有物,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孩子的童年将是更加快乐的。
别让父母的爱“有条件”
湘梅:这样一来,其实增加了父母教育的难度,既得尊重孩子,又要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相处是件很有艺术的事,对吧?
周燕: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和孩子谈判?我说:“快点儿把自己的书收好,不然下次我再也不给你买书了!”女儿赶紧把书收好。我心里窃喜,觉得自己很有办法,找到了孩子的软肋。可是这种话说了几次后效果就不显著了。
我一直没有发现在要求女儿做事情时,自己在不自觉地使用这种说话方式。可能是她小的时候,这种方式督促起来最有效,因此就强化了我每次都这样说。直到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你要是不给我买冰激凌,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都不听你的了!”我一下子惊了:我又犯错了!
人们说,母亲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而我那样说就是告诉孩子:父母为她做的事情都是有条件的,如果她再学会了这种逻辑、以这种方式对待我们……想想真后怕,那些对父母没有感情的孩子是不是这样养育出来的?
像很多有专业背景的妈妈一样,经过多年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周燕义无反顾地采取了民主式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天性。她女儿五年级了,没有报任何课外班,因为每天做完功课就已经没什么玩的时间了。而她认为,孩子的童年还是要玩的,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个性,给孩子不要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
不过,她有时也难免要反思:如此一味尊重天性就是完全正确的吗?她说:“同做任何事情一样,父母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能成为好父母,要认真地审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这是最重要的。”
周燕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博士,曾任职于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北师大(珠海)教育学院,目前为全国连锁幼儿园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