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李亚忠老师博览群书,观点独树一帜。从网上看到他写的文章,按照他的思路画了一张地图。
以下是李亚忠的文字:
东汉末年,乌桓乘天下大乱占据了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并经常侵掠幽州即今北京一带。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统大军北征乌桓,直指踏顿单于所盘踞的汉柳城县即今昌黎靖安镇。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柳城废县:在府城南六十里。汉末为乌桓民所据,曹操灭之……今为静安社。”但因西汉末年大海侵后,海平面比现在要高七米,海水北侵,海边所剩之地湾浒港岔很多,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乌桓又据守海边险要之处。曹军于夏历五月至无终即今玉田一带,军不得进,秋七月又逢大雨水。当时,隐居在今玉田县西北徐无山中的民众首领田畴,因常恨乌桓杀掠这一带的民众,自己想要征讨又力不从心,于是便应曹操的邀请来到军中。曹操遂用田畴之计,从卢龙塞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迂回突袭,掩其不备。于是便假意退兵,并立大木于路旁,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倚秋冬乃复进军。”乌桓看到曹军确已退兵,因而也就放松了警惕。
曹操于是就让田畴带领其民众为向导,在回军途中突然转向东北,上徐无山,出卢龙塞也就是今天的潘家口,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治(今滦平东北)、历平刚(西汉右北平郡治)、涉鲜卑庭(鲜卑檀石槐所设),东指柳城,未至二百余里乌桓才发觉。于是,踏顿单于和袁尚、袁熙、右北平单于等亲率数万骑前来迎战。《三国志·魏武帝纪》书:“八月登白狼山?熏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踏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三国志·乌丸传》又记载为:“太祖自征踏顿于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余里虏乃觉。尚与踏顿将众逆战于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阵,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阵斩踏顿首,死者被野。”
笔者于1998年8月19日找到此白狼山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乡的大锥子山。当时笔者为了寻找白狼山,在向其东南的白狼戍哨所山顶攀登时,在半山腰猛地一回头看此窟窿山,才发现窟窿山恰如一只大白狼的狼头,东侧的两个窟窿恰是白狼的两只狼眼。其东侧是狼身,浑身通白,从头、眼、耳、鼻、身到腿、尾无不惟妙惟肖,恰如一只硕大无比的白狼伏卧在那里。而登到白狼戍的两间哨所遗址上看就更像了。明万历三十八年郭造卿《卢龙塞略》图中,在抚宁榆关镇北也标画着此白狼山和白狼。《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白狼:莽曰伏狄。师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名县。”而白狼水即今辽宁大凌河也正是发源于此白狼山下。

按照李老师的思路,从玉田到乌桓所在的静安镇,应该不存在大雨泥泞这一说吧。如果这条路都泥泞的话,那乌桓所在的柳城还怎么生活呢。于是曹操从玉田县出发,到了潘家口卢龙塞,向北到达白檀今滦平县,然后到达“白狼山”,南下屠柳城。原本大约100公里左右的路程,整整走了400公里左右。而且李老师说白狼水(大凌河)发源于白狼山,可是经过搜索,大凌河的两条起点均未从白狼山流出过。

看看另一个广为大家接受的,也是如今官方的说法:曹操从玉田县出发,由于走沿海道路泥泞,且海水入侵,于是迂回走到卢龙塞,经白檀,历平刚,到达白狼山,东指柳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到达滦平县,经平泉、宁城到达白狼山,东指柳城。
而此白狼在较低的山沟中看又像是白鹿。《水经注》:“辽水右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北曲经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曹操在此白狼山又名白鹿山战败乌桓后,在其南侧今抚宁县“驻操营”一带稍事休息驻扎,就来到因沿海路泞滞不通所未能到达的汉柳城县即今昌黎靖安镇。至今,驻操营镇的老人们还说此“驻操营”是因曹操曾在此驻扎过而得名的。
再看看另一幅山海关李亚忠老师的观点图:
“慕容皝自昌黎践凌而进,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直捣平郭”
传统观点认为,慕容皝从古昌黎郡(义县附近)南到达大凌河口,沿着海岸线行走,因为是冬天,海水结冰,速度很快。到达历林口距离大概300里左右。
李老师独辟蹊径,认为龙城在今天的昌黎县境内,那么从昌黎出发,沿着海岸线到达历林口至少七八百里。但是这难不倒李老师,他提出昌黎范围很大,可以从绥中下海,到达历林口的直线距离正好300里。可是,横跨渤海的行走,真是匪夷所思!即便海水结冰,沿途走还可以,横穿大海,就不怕掉进海里?就不怕迷失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