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中的毕克
王童
毕克已走了有几年了。呈如高仓健(《追捕》)走了,罗切斯特(《简爱》)走了,莫德万(《复仇》)走了一样。当人们突然感到以后再也不能在银幕和荧屏上听到他那厚重、沉着而又富有力度的声音时,仿佛失去了另一个语音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毕克与杜丘、与莫德万结合到一起所塑造出的硬汉形象。当然,毕克也配过另一些猥琐,而又窝窝囊囊的角色,如在《水晶鞋与玫瑰花》一片中为唯唯喏喏的御前大臣配音便是一个例子。但观众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那个百折不挠紧追不舍的杜丘。
毕克的离去,就如同他的同行,另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邱岳峰离去一样,让观众在银幕上失去了另一个出色的罗切斯特。但邱岳峰似乎有了一个惟肖惟妙的继承者——李扬,李扬把同样是毕克配音的影片《追捕》里面的一个配角唐塔医生,用邱岳峰的声音模仿出来,让人真假难辨。但毕克的声音,却很难有人找准其声音本身的厚实层面,如此,在电影频道重新播出完整版的《追捕》时,那个呼之欲出的检查官形象已经让人难以找到了。今天,配音演员的声音已变得或是游离于角色本身,或是梦游在故事情节之外,许多声音就像是硬贴上去似的,所配出的影视作品也参差不齐,某些配音演员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挣钱的工具,一个人身兼数个角色的比比皆是。毕克所在的上影译制厂的老厂长陈叙一便说过,配音演员要成为一个“杂家”,读的书要多、要杂。这样,你也就不难想象会产生出一大批让人耳濡目染的,历久难忘的声音:毕克、邱岳峰、乔臻、尚华、童自荣、李梓、刘广宁、丁建华等等,但今天有多少配音演员又能够成为那样出色的“杂家”呢?在电影频道重新播出的《乡村女教师》里,我们已听不到舒绣文为女教师伐尔娃磊·伐西耳叶夫娜配出的那声情并茂、珠圆玉润声音了。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结尾师生联欢会上,有一学生答去过何处,原配是:咱哪儿没去过?!(意为去过很多地方)。而在这版译配中竟成了:咱那也没去过。这合人物气氛与性格吗?战争年代,投身战场的学生那也没去过,家待着了?由此窥探译制片一字之差整个意思皆弄反了。可见这是需要下功力的。
出色的配音同今天那些对原片人物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垃圾配音大相径庭。看这些优秀演员配来的译制片,人物或高贵华丽、或低俗、或市侩政客,都那样的活灵活现,天然合成。
毕克配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影片、其中给高仓健扮演的角色配得更为地道,有一次,《远山的呼唤》女主角倍赏千惠子参观上影的配音棚,闻其声如见其人,他竟能未看画面就听出毕克与丁建华是在为该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煮咖啡配的那场戏。但我个人认为毕克为影片《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拿破仑配的音是更为出类拔萃,因影片中经常有拿破仑大段大段的喧嚣:或气宇轩昂、或狂怒暴戾,或歇斯底里,或和约瑟芬在调情都让毕克的声音渲染得淋漓尽致。还有《悲惨世界》的旁白也独领风骚。有一种论点认为看外国片最好是看原版的,打上字幕便成了,无须再用中国人配音。但我认为配音还是必要的,因出色的汉语语境加之优秀的配音,是会让观众的欣赏层次提高一个水准的,诚如傅雷的译本把巴尔扎克与罗曼.罗兰深入到中国读者心中一样。试想,如果劳伦斯·奥立佛编导的《哈姆雷特》不是由孙道临炉火纯青的配音,会那么富有哲理而又引人入胜吗?
出身于山东济南的毕克有一种豪爽豁达的天性,有一次他来京出差探望同样是老一辈优秀的配音演员白景晟,白景晟当时已患疾病在身,半身不遂,也许在毕克看来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将列宁的演讲气贯长虹的迸发出来,现在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的学者,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但那天毕克仍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白景晟后来表示毕克的到来是他最愉快的一天。现在,毕克本人也让我们大家都患上了他的“失语症”,怎能不让人感怀怅然呢?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另一个毕克在银幕上钻出来,就如同李扬以邱岳峰的影子飘过来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