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春节联欢晚会
王童
春晚导演换人了,真是件大好事!
曾几何时,春节晚会的编导们陷在固步自封的自我欣赏中,自得其乐。说来说去,春晚这群星聚集,艺术水准理应超高的晚会竟越来越沦落成街头卖艺卖唱的大杂烩。这里面的艺术水准已日趋衰落。说穿了,便是制作这台晚会的编导演们已不它当成艺术品来对待了。没创意、没灵感,无追求,无艺术天赋,只是幅东拼西帖的拙笔画。说穿便是这晚会的编导们本身就不是艺术家,只是一群央视文艺部的工作人员,身分是导演,但有几个有水准的呢?每年换这位或那位,不过是照顾到每人的利益,完成任务罢了,好吃与难吃,你都要无奈的端起盘子。
非常奇怪的是,每年春晚,几乎每播完老百姓都骂声连天,与此相反的是,每年央视随后跟进的观众收视调查,又总全都是百分之百的收视率高、观众一片叫好云云。这种自鸣得意肉麻的自卖自吹,阿党相为实令人哑然失笑。说收视率高,也过得去,因全国十多亿人口,就那么一个黄金台在播,收视率高又有什么可老王卖瓜的呢?但去年笔者便没怎么看全,扫了两眼就干别的去了。电影频道及其他国际频道也有不错的节目。但大多男女老少还守在这里,抱残守缺的看,边看边唠叨差劲,但又有什么用,这是强买强卖。几乎每年几个月前就穷晕乎,我要上春晚的群众节目也把观众的胃口早吊得高高的了。忘了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了,一个人口大省的收视率也会胜过他国的,这又自我陶醉什么呢?
春晚最大的毛病应是风格即单一而又杂乱,编导们总在四壁幔帏的舞台空间找不到出路。面面俱到又到不了点子上。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就拍过一部《春节大联欢》的纪录片,恰奉春节,老故事频道也在播,这部由著名电影导演张俊祥编导、著名演员郭振清客串主持人的影象,打破了简单的舞台空间,让相声大师侯宝林误车、夹塞,最后被魔术师大变活人变出到郭启儒搭挡前说《夜行记》段子,就很有创意。同时,在演出间隙中还让人目睹了钱学森、华罗庚、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科学家与文史学家的风采,可以说,这些影片资料,今天已成了珍贵的历史镜头。这片子本来就应成为今天春晚编导者们的借鉴,但不知为何他们这么多年来,都漠然置之。
其实,春节联欢晚会的呈上启下模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冯小刚本身的贺岁片也是车水马龙、此起彼伏的。重要的是你要怎样找准观众的情感点。举例来说,维也纳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就那么一些曲子、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但长演不衰,久而久之已成传播西洋音乐的仪式了,让人心领神会。对此,我曾建议每年的春晚开场都应奏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也形成一种长年的氛围,但未见采纳。
春节联欢晚会,让优秀的电影导演介入肯定是件推陈出新的举创。过去,人们总以为这些大腕对此小菜不屑一顾。但当张艺谋导《图兰朵》,摇《刘三姐》后,人们已看到这指点舞台他山之石的才气。相信这肯定比那些只懂雕虫小技的编导们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