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开另一扇窗户——读王童《缰绳下的云和海》

(2013-02-05 16:13:58)

推开另一扇窗户——读王童《缰绳下的云和海》


■        雷达

王童的小说并不多,但几乎每篇都有出人意表的想法,其构思和兴奋点皆与流行趣味不同,却又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另类”,他的创作触角似乎延伸得很远,而且变幻无定,从他近年发表的有限的几个中篇即可见一斑。他的文字带着昂奋的激情和不管不顾的劲头,似乎要从作品的纸页上蹦出来。他写的《把耶稣逗笑的日子》《美国隐形眼镜》两个中篇,其中广阔的国际背景(涉及波黑战争和海湾战争)让人觉得,是不是又要冒出一个本人虽不出国却擅长于“国际题材”的作者?——几十年前的鄂华就是这样。然而,就在有人指出他的小说应属“记者小说”的时候,他在沉寂中又忽发异想,搞出了一部“民族题材”的中篇,就是这部《缰绳下的云和海》(载《小说界》2004年第四期)。这一回,作者思维的野马忽而闯进千年前的“成吉思汗”时代,忽而逗留在当代牧马人或电影人身上。小说巧妙地选择了摄制组来草原拍摄《成吉思汗》影片的机缘,作为现实载体,用类似套层结构的手法让远古的战争场景同现代草原上的生存、性爱、友谊,以及“种族记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此联系中,生命的密码,集体无意识,从不同侧面汇聚到作者笔下。当然,这里所说的生命意识也罢,集体无意识也罢,不仅仅是属于有血有肉有思维的人,而且能指一些带有生命符号的运动体:拟人化了的平顶山,“黑虎马”,群狼等等。草原地壳的变化与马的交配折射着人与自然、人与畜类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视点己超越了作品中具体人物的命运及其意义,力图成为象征体。 在小说的叙述中,人物毕竟是最主要的,举凡知识性的碎片,历史场景的闪回,新闻文本的植入,精妙的议论,激昂的陈述,并非不可以,但须得围绕人物这个中心,并附着其上。我对王童小说最大的担忧,是他想说的东西太多,而小说化的程度又不足,往往把太多知识性和感悟性的东西强压到小说身上,不惜压弯了腰。这部小说尚在草稿阶段我就看过,那时我指出它还只是一个毛坯,有许多粗糙的地方,要提高小说化程度,但我又隐隐觉得,如果弄好了,有可能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王童好像吸收了我的还有别人的一些意见,不声不响地作了较大修改。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那曾经略显空洞的“大架子”里充盈了不少血肉,人物以更为鲜明的感性的面貌呈现,主人公海宝的骁勇与失落强烈可感,他的心理活动时常同那匹叫“黑虎”的马的奔腾连在一起,这样,人与畜的命运互换和隐喻就出现了。“黑虎”马的雄性在四处播撒,诱发了海宝与女知青的情欲,女演员莫德格玛的出现则促成了主人公与珠拉戏内戏外的畸恋,打狼的血腥场面让女演员投进了勇士的怀抱,这一切人物情感变化是在特定的草原景物的移动中发生的,人物和大自然所属的天空和大地融为一体。小说结尾处一场火山口上空风云变幻的“战争”场景,更是把这种意向性的呼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给了我另一个方向的启示,那就是小说固然要像小说,要恪守小说艺术的规范,但小说又不能太像小说。换句话说,小说要不断打破熟悉的格局、程式、叙述,要由“像”到“不像”,由“单纯”到“杂多”,才能发展。现在来看,这小说承载的内涵实在有点多,仍然有化不开的地方。但也得承认,在王童手里,某些陌生的东西又显得比较和谐自然,使小说成为有机体。同王童以往小说中庞杂的信息量几乎一样,这小说也在把寻找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的契合点,发为野性的呼喊,力求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振动感与紧张感。有位读者说,读王童的小说,常常不是为人物的命运而揪心,而是为作品本身内在的张力所辐射出的紧张感而觉得喘不过气来。这不失为一种真实的感受。这或许就是王童这类小说的特点。严格地说,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文本,交织进了许多目不暇接的新的触点,读他的小说,常会忘了是在读小说,而是经历思想的漫游,有时会为其中的气势所感染。这,或许就是应该给予必要重视的理由吧,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推开新的窗口。

原文发表于《文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