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文章 |

【战胜中国风险】第七章 坦诚表达,正面交锋
2005/06/03
【日经BP社报道】 上接本站报道:
日邦磁材的小池 博之之所以对中方员工作详尽的说明,是因为考虑到提升员工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不过,由于小池的工作地点在日本,因此从日本发指示的情况较多。然而,中日之间在说明事物的方式方法上往往存在差异。小池说,他也曾为无法准确地向在中国的工厂下达指示而感到过困惑。
制定文件格式,防止传达失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池在如何下达指示上下了功夫。首先,他调查了日本与在华工厂之间未能统一的用语,并为这些用语标上号码。商品名称也不用名称称呼,而是改为编号。比如“为A公司制造的防盗器用磁铁”标为“3号”。然后,由日方管理者向中国员工下达“500个3号产品,本周内制造”这样的指示。为此该公司特别制作了用语与号码的对应表,悉心进行管理。
每个人在表达方式上细微的差别,也可能造成日方与中国员工之间沟通上的障碍。为此,公司将中方与日方管理者直接沟通的人固定下来,让他反复与日方直接见面对话来达到沟通双方想法的目的。
工作文件的格式也是统一的。比如在“试制申请表”中,将“规格”、“目的、”“要求事项”、“要求数据”、“注意事项”等款项依序排列,分项写明内容。这些款项的次序常年保持固定,以便让阅读文件的中国员工容易理解。
即使这样,仍然会有无法正确传递指示的情况。为此,公司在东京聘请了中国籍职员作为日方管理者的助手,通过其与在华工厂的中方员工进行细致的沟通。小池表示,通过上述种种努力,“如今在沟通上已经基本不存在问题了”。
不回避、不谄媚,光明正大展开对话
中日两国之所以迟迟无法建立友好关系,归根结底,是由于对那些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以及意见分歧的问题,两国政府未能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而且这些问题扩展到了两国国民之间的缘故。在从事制造业的日本人中,也许不少人认为这些问题“与制造产品无关”。然而,远藤则反驳说,两者之间“大有关系”。“要想在工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历史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是很好的话题。不回避这些沉重的话题,能够加深日方管理者与中方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最终,这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QCD(品质、成本和工期),有助于防止反日示威游行和罢工的发生。”(小池)
在日方管理者中有些人把谈论历史问题视作一种忌讳,但远藤却认为“不妨光明正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远藤说,一次,一位中方员工询问他对日本应对战争所负责任的看法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当时的日本对中国做过很多非常残酷的事情,这些我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学到过。但我没有做过那样的坏事。”对此回答,中方员工指责他“不负责任”。远藤回答说:“你的意思是让我对我爷爷时代的日本所做过的事情负责吗?”对此,这名员工表示“的确,那不是远藤的过错”。随后又表示“那么,就让我听一下对于那场战争远藤个人的看法吧”。经过那次交谈以后,这位员工对远藤可以说敞开心扉,到了可以无话不说的地步。
其实,中国和中国的民众只是对日本这个国家及代表日本的政治家追究战争责任,并非要求现在的每一位日本国民个人负战争责任。“有些日本人害怕跟中国人交谈,说是担心说话过火遭到报复。但是,把所想的说出来,即便是发生争吵也没什么坏处。如果事后发现自己说过头了,道个歉就可以化解问题。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对对方来说决不是坏事。如果意见相左,不妨彼此讨论讨论。”(远藤)
中方员工持下面意见的人大有人在。“日本人看似为了不搞坏人际关系,爱笑着说话。让人看上去是‘Yes ’的态度,其实是‘No ’。这种暧昧的态度让人很难相处,也无法取得信任。”从这个意见也可以看出,日方管理者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何其重要。
远藤接着指出,如果中方员工问你,“假如你是日本的总理,胡锦涛问你对中台湾关系的看法时,你怎样回答?”时,你怎么做?如果你回答“这是中国和台湾之间的问题,日本没有权利说三道四。希望双方通过对话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这种在日本人看来似乎是“优秀生”的标准答案,其实“大陆人和台湾人都会不屑一顾,因为你的回答只会让对方认为,你连自己的意见都不敢表达”。(未完待续,记者:近冈 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