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明清古街--青龙巷-2018.5.12
“青龙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南起港仔,北至横街。全长235米,宽5.5米。因该巷原有一座青龙宫,遂称为“青龙巷”。“青龙巷”别称“新巷”。“青龙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临江街道的隘南社区。南起港仔,北至横街。全长235米,宽5.5米。有这样一句话叫金青龙,银聚宝,那我现在就是在这个金青龙的青龙巷。因该巷86号有一座青龙宫,遂称为“青龙巷”。
“青龙巷”是泉州市区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它形成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泉州古“刺桐港”顶盛时期而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
l999年年底,由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清筑学院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UBC)大学人居中心的几位专家联合组成的关于青龙巷街区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项目研究小组,对该巷街区进行研究和讨。目前“青龙巷”已列入“参与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国际合作项目的试点地区,是泉州市古城区规划、保护和建设的典范。
这个国际性合作项目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2000年泉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青龙巷”街区保护规划定为本年度泉州市古城区控规的重点工程。不久的将来,在泉州旧城区的东南部,一条集传统古民居和体现现代人生活气息的古街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龙巷86号:青龙宫
青龙宫位于青龙巷86号,内所奉祀的神是保生大帝。泉州人称保生大帝为花桥公、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人名夲,字华基,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乃北宋时闽南一带名医,具有济世救人医风,四处行医,救人无数,被誉为“神医”。青龙宫内所奉祀的神祇是保生大帝。泉州人称保生大帝为花桥公、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人名夲(音滔,从大从十),字华基,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乃北宋时闽南一带名医,具有济世救人医风,四处行医,活人无数,被誉为神医。相传吴真人曾治愈宋仁宗母后乳疾,明代,其再传弟子又治好永乐皇后乳疾,故宋明之际吴真人的封号有真人、侯、公、真君、大帝。如今,闽台各地对吴真人的崇拜极为普遍,吴“医神”与“海神”妈祖并尊为“海峡保护神”,在台湾奉祀吴“医神”的庙宇有1
6 O多座,泉州青龙宫是闽台亲密关系的具体见证。
“青龙巷”因青龙宫而得名,该巷地处泉州古城区城南保护片区里,是泉州市区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它形成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泉州古“刺桐港”顶盛时期而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
青龙巷7号是“黄雪珍民居”,开门后穿过走廊,是一座建于1948年的砖混水泥结构洋楼,造型与众不同,两侧坡屋顶和正中间凸起的山花组合在一起,神似一只展翅的雄鹰,因此远近居民也称之为“鹰哥楼”。据华侨大学建筑系专家分析,楼顶山花有部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两边则是装饰艺术的线条。而屋顶的造型,甚至带有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的建筑风格,让整栋洋楼看起来具有独特的美感。据街坊回忆,以前从刺桐港入海口望泉州,可以看到的最高建筑便是这座鹰哥楼,而山花中间也确实曾有一只泥塑雄鹰,已于几十年前被敲毁。
隘南社区曾走访过这户人家,虽然门前的铭牌上写有“黄雪珍民居”,但黄家人认为,这栋楼称为“黄世瑞、黄世泽故居”更为恰当。黄雪珍的父母名为黄世瑞和苏洗娘,黄世瑞在香港置房,想让苏洗娘搬过去。而苏洗娘觉得作为儿媳妇,她有义务要做公婆和祖先的忌日,而且故土情深,她和女儿黄雪珍选择留在泉州。
由于乐善好施,苏洗娘当年在青龙巷、车桥头、聚宝街,甚至整个城南都有很好的名声。有一次,一个人在街上买东西时,被小偷偷了钱,焦急之时,有街坊安慰:“不要哭,等洗娘来了和洗娘说一下,她就会帮你。”果然,苏洗娘路过听闻后,立马给了一些钱,失窃者得以满意而去。宅心仁厚的苏洗娘直到1993年去世,享年89岁,她的许多仁慈故事仍在城南流传。
如今黄氏子孙大多定居海外,黄雪珍是最后一位在鹰哥楼居住的老人,因年事已高,2016年搬离青龙巷,住到两位女儿家,由两位女儿轮番照顾,只有忌日回来祭拜祖先,平日这里无人居住。
【青龙巷5号:李妙森故居】
走进青龙巷,在龙头地段,首先可以看到一栋高耸的洋楼,这是菲律宾华侨李妙森的故居。据李家嫡长房长孙李良晶介绍,此前有报道称这座洋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这是不对的。按房契记载,这座洋楼建于1934年,门楣上是李氏“陇西衍派”堂号,落款乙亥年是1935年,应该就是建成时间。
故居大门总体保持闽南民居的特色,在门前用烟炙砖修筑两根西式外廊,两侧拱门的造型是伊斯兰风格,墙面上贴的是又南洋风格的瓷砖,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却不显突兀。其实,青龙巷里的资源还有很多,不光有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的院落式民居,也有本世纪初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兴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楼。比如说彩绘墙对面的青龙巷5-7号李妙森故居,是旅菲华侨李妙森于1927年建造的,是一幢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俗称龙楼,颇具历史和观赏价值。大门两侧的瓷砖很有特色,据李妙森的孙子李天赐介绍,瓷砖是当年建房时从南洋引进,上面的象头人身形象,是印度教中的神祇犍尼萨。犍尼萨是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也是印度最具人气之神,这一形象传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形象也逐渐多元化,影响深远。
瓷砖历经80多年,色泽依旧鲜明,细看之下,象头神只有左牙,右牙断裂。这是因为在印度教神话中,象头神曾得到神仙传授知识,由于内容太多,笔写坏了,象头神情急之下折断自己的右牙,继续蘸墨书写,以致有了断牙形象。
瓷砖上的象头神手持莲花、念珠等物,右腿盘起,左下角有一只黑色老鼠,这是象头神的坐骑兼好友,在印度教中是一只招财的吉祥物。天井中有两根与门前造型一样的廊柱,较有特色的是廊柱与地面相接处还分别设置一个方形出水孔(如图所示)。据李天赐介绍,这是当年从南洋引进的先进建筑理念,每到下雨的时候,楼顶的雨水便通过中空的廊柱,从出水孔涌出。雨大的时候,水能喷出半米远,这两根柱子既有排水的作用,也是小院中的一景。
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栋建筑别具特色。
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最有特色的就数这些进口瓷砖上印有印度教色彩的“象头人身”图案,至今鲜艳如新。这是印度神教中的象头神,据说东海镇石头街也有一户人家有此瓷画。
屋内露天设置冬暖夏凉,内有四根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柱内有排水排水功能,构思十分巧妙。
【青龙巷32号:林廉平故居】
在青龙巷,还也有一座百年蚵壳厝,是海丝贸易的见证。它不仅保存较为完好,规模宏大,在市区实属罕见。
青龙巷32号“林廉平故居”,大门为现代建筑风格,并没有特殊之处。但我们走进背面外墙的巷口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座古厝据称建于民国时期,除了泉州传统的“出砖入石”构筑,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两堵蚵壳墙体了。32号是林廉平民居,大门以前是传统闽南民居造型,1972年进行改造,山花上具有泉州洋楼中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民居为三落结构,占地面积很大。而整座房子最大的特色,是院内有一座百年历史的蚵壳厝,这种用牡蛎壳打造的房子,多见于泉州东海蟳埔一带,林家的这座很有可能是古城区内唯一一座。据林廉平的女儿林燧红介绍,老厝内的这座蚵壳厝是奶奶从别人那里买来的,以前青龙巷尾的八卦沟可以连接富美古渡口,运进厚重的蚵壳比较方便,这也使得这座远离东海的房子,也融进牡蛎壳的元素。
据临江街道文化站原站长杨声荣介绍,这间蚵壳厝上的壳与本地的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显得更大和更厚实,长一点的有30多厘米。当年商船往来于泉州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商船在东南亚卸下货物,回泉州的时候,往往会装一些当地的牡蛎壳在船舱底部,保持船身稳定,回到泉州后变废为宝,建成蚵壳厝。
特色正是用海蛎壳砌墙。在过去,青龙巷前面的八卦沟就可以连接富美古渡口,出口海外回来压舱用的就是当地随手可得的厚重海蛎壳,这也使得这座位于南门、远离东海的房子,也融进了蚵壳的元素。它们是宝贵的财富,是记忆中的乡愁。林燧红回忆,林廉平原来在税务局上班,后来调到糖烟酒专卖公司负责酒专卖,平时爱好书法,家中现在还挂着一张为当时开业的泉州中山商场题写横匾而获赠的感谢题字。1965年,林廉平在财贸职工民兵体育运动会上获得男子组设计比赛第五名,做到了“文体兼修”。平时家中水、木、电的维修,全由他一人包揽。
【青龙巷64号:吴宅】
吴宅现在的主人是陈氏,但邻居们提起古大厝,还是习惯说“吴的”。这里出过一个“木偶世家”。如今他家门前还有一个已经掉了漆的小牌子,写着“泉州市城区木偶剧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