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祀白狗神--福建泉州白耇古庙(市保)-2018.5.12
白耇庙位于泉州城北县后街、模范巷交界处(原属小山境),坐北朝南,大门正对县后街,今存。历代有修缮,1995年再次重修。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等记载,庙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泉人称为“白狗神”),故得“白耇庙”之俗称。后来由于世氏汉化,祀神复杂起来,屡次更换。现中殿奉祀毗舍爷、杨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师、文昌帝。
现庙宇为歇山式建筑,庙深22.8米,宽为20.6米,总面积420平方米。庙的主要建筑前殿、东廊、后殿尚未恢复。经庙前有一对明代古鼓。庙柱有“善廉耻何须恭敬,恶刁猾徒费心思”等对联。
泉州城东北一峰书街一带,曾是世氏的聚居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修的台湾漳化《世氏族谱·重修族谱序》云:“我祖遂家温陵(泉州别称)南街忠諌坊脚,有大宗祠,后被火。城北一峰书街亦有小宗,数年前被功兄载亨折卖,基址尚存。”《世氏族谱·锡兰祖训》又云:“旧有大宗祠在泉城内南街忠諌坊脚,因被回禄而废;而城北一峰书街有小宗,被孽侄再亨毁折,至今先灵无所式凭。”
世拱显自叙“居住小山境”,目前该地域还有一片残垣断壁荒地称“世相公宅”,
在“世相公宅”旁发现一尊人形狮头石雕像(谢长寿主编《温陵白耇庙》,1998.11)。“世相公宅”的位置,与台湾漳化《世氏家谱》所记“世氏小宗祠在城东北一峰书街”完全吻合。
泉州地方史学家吴文良从戴密微、艾克、林惠祥等研究成果(见下“印度教石刻”),又从乾隆《泉州府志》记载,以及《明史·锡兰山》《明史·郑和传》《星槎御览》《西洋番国志》《明史实录》和《瀛崖胜览》等记载,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山丛竹亭附近发现的石卧狮、须弥座祭坛石刻和白耇庙崇祀白狗神(狗,印度教称为印度洋山神),得出“泉州白耇庙可能是一座锡兰人兴建的印度教寺庙”结论。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韩槐准支持这一观点。
白耇庙原名“白狗庙”,是明朝迁来泉州的锡兰王子的后裔将其建成印度教庙,建庙至今五六百年,是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庙宇。最特别的是,庙内一侧供奉一形似白狗的塑像。据《温陵白狗庙》载,经专家考证,庙内白狗是印度洋山神毗舍耶,嘴尖而不吐舌,雄性,全身漆白,泥塑。但它与泉州不少地方供奉的“狗舍爷”并不相同。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 锡兰(现斯里兰卡)王子出使中国, 归国路上途径泉州时,
惊闻其母国宫廷生变, 王位被其表哥篡夺, 未婚的王子从此隐姓埋名滞留中国, 娶妻生子, 代代相传.
而锡兰王子在泉州生活不过百年的光景时, 其家族中便出了举人,堪称佳话.
据称这只白狗曾救过锡兰王子一命,死后被王子后裔建庙祭祀, 取名白狗庙. 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地图
泉州模范巷33号
二、两方石刻
第一方石刻记载的是“象、蜘蛛与磨盘、林伽”的故事
第二方石刻则是“牛、磨盘、林伽和尊者”的故事。林伽在印度教神话中代表湿婆神的生殖崇拜,
这一点在尼泊尔和柬埔寨旅游时就有所了解.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敬字亭上,嵌着印度教的石刻,这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奇观了。
1930年,德国学者艾克和瑞典学者戴密微来到中国考古,特地考察了泉州白耇庙这两方石刻,经考证,石刻内容是古代流行于锡兰的印度教神话故事,由此断定白耇庙是印度教寺庙。而在元代,泉州的印度教也确实盛极一时。
1954年,这两方石刻被从敬字亭上取下,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海交馆是中国惟一的海事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七个博物馆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声誉。1996年7月,重新制做的两方石刻复制件被嵌入到重建的敬字亭壁上。
三、山门
四、一进院
四、大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