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明清古街--旧馆绎巷-2018.5.12
旧馆驿的古巷,这个曾经是古代驿吏和来往官员歇脚、换骑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客入住这里。于是我们不仅见到了嘉靖年间户部侍郎庄国桢、御史汪旦的府邸、也见到了光绪年间刑部主事王海文的故居、嘉庆年间进士杨清海的故园...,在历史垂青下,旧馆驿从古代驿站变身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名街巷,在完成华丽转身的同时也见证了泉州的繁华。
旧馆驿,又名牛仔驿,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北接西街,南抵古榕巷,全长约270米,门牌的单号属于新峰社区、双号属于通政社区。
宋代的泉州官方驿站为晋安驿,设在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在元代晋安驿迁至现在的旧馆驿巷内,改为名清源驿,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休憩的馆舍,故名馆驿;在明代天启年间,知府沈翘楚将新的驿站迁于城外,清源驿废弃,因此,这里便被称为旧馆驿巷,或旧馆驿。
董、杨两姓同宗,都出自姬姓,旧馆驿2号是著名的董杨大宗祠,为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2001年列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郭晓斌、陈晓君摄于2015年)
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董杨族人联合泉州、福州、漳州、台湾各地外房外支董、杨同姓,重建宗祠,原来主祠的三厅改为五厅,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破土动工,5年完工。
1949年之前,董杨宗祠一度成为政府部门的办公点,后来军队进驻,宗祠惨遭破坏,后来宗祠几易其主,最后归还董杨宗亲掌管。
1999年,董杨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重建宗祠。5年后,董杨大宗祠落成。
董杨大宗祠有着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雕刻精细,美轮美奂。祠内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杨延昭元帅等历史上的董杨名人。
据清代光绪《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记载:“泉郡旧馆杨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今杭州)入闽,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入仕,遂为董杨氏。”说的是泉州旧馆驿杨姓,在南宋时从杭州入闽,始祖世兴公本姓董,从浙江杭州来担任泉州同安税吏,定居晋江,儿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
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董杨大宗祠见证的就是这段历史。
据董杨大宗祠的管理员介绍,每年正月二十四日,不仅全省,还有全国、海外的董杨宗亲前来祭祖,非常热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