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寺的佛--榆林香云寺-2019.2.22
榆林古民谣中有“庙宇四绝歌”,全文是:“东方境的鼓、西方境的壶、上帝庙的钟、香云寺的佛”。意思是说,东方境有牛皮大鼓一面,可容四人在上对坐玩牌;西方境有大铜水壶一把,烧水可供百人饮用;上帝庙有大钟一口,体型巨大声闻数里;香云寺有大佛一尊,丈八之外才露佛头。
这四座庙宇在榆林什么地方,又是何时修建的呢?民国十八年(1929)《榆林县志》在“祠祀”中曰:“东方境 在城内东山,明太师王威建。”“西方境在城内西山,明总兵官尤继先建,为家佛祠。”“上帝庙在北城大街正中,明天启年建。”“香云寺在大兴寺南,明万历年建。”可知四座庙宇大概方位且均建在明朝。
那么,榆林古民谣“庙宇四绝歌”唱的对不对呢?明朝修建的四座庙宇(祠堂)中是不是原来就有词中所说的大鼓、大壶、大钟、大佛呢?
几百年过去了,“四绝”中的东方境、西方境、上帝庙或不在、或搬迁,均变化较大。唯有位于城东驼峰山上的香云寺与周围的戴兴寺、洪济寺、关帝庙毗邻同在,和现在已经无存的圆觉寺一起,被群众誉为“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有“驼峰拥翠”之称,成为榆林古代八景之一而幸存。我们不妨先探讨探讨香云寺的大佛。
清道光十九年(1839)《榆林府志》在建置志“祠祀”中记载:“香云寺在大兴寺南。明万历年建。”没有说大佛。民国十八年(1929)《榆林县志》在建置志“祠祀”中曰:“香云寺在大兴寺南。明万历年建。”也没有说大佛。1996年版《榆林市志》在文物志“古建筑”中曰:“
香云寺
毗连戴兴寺南侧,建于明代,南北67.5米,东西67米,占地4523平方米。寺分鲁班殿、七佛殿、三净身三院,有殿字38间。正殿三净身,座东向西,歇山单檐四出檐廊砖木结构,四面环廊,顶覆琉璃瓦,内壁有彩画。殿阁面阔16.3米,深10米,高7.4米。寺内现长古柏两株。”还是没有说大佛。
民间传说有,史书没有记载,那到底有没有呢?笔者利用国庆假日,走访了香云寺及榆阳区居住的多位老者,除了一位82岁的贾老听说过外,再无收获。于是,我便开始查阅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37年上海出版的
第124期《良友》画报中,找到了由记者莫朴写的“沙漠中的绿洲——榆林”一文。文中写道:“东面沿驼峰山一顺,则有庵观寺院多处,崇楼危阁,画栋雕粱,皆极辉煌古雅之能事。有香云寺,内置铜佛一尊,据云系昔日魏忠贤到榆林时所捐造。佛像高约两丈,塑造良好。其上并筑高阁以保护。又有九龙碑(也称九龙壁)两座,一在关岳庙前,一在天主堂左近。两碑均用玻璃质砖瓦嵌成,较之北平北海之九龙碑略小,而其雕工色彩,均较北海者,有过之无不及。此两碑一佛,在中国古代艺术史料中,实在也是难得的精隽之品。惜远僻边荒,尚无人注意及之。”
画报有图又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民间传说被证实了,“四绝歌”唱的应该完全是事实,香云寺确实曾有大铜佛,且“高约两丈”,可能是毁于20世纪40年代而无存了。但大铜佛和《良友》文中提到保护大佛的“高阁”应该在什么地方呢?香云寺目前存有前殿和正殿,据说是因“文 化 大 革 命”时期作为粉笔厂车间,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可观察布局,两殿之间空间太小是不大可能的,前殿往前(西),由于地形的限制,修建的可能性也不大。那到底“高阁”建在什么地方呢?我无法断定。好在榆林驼峰山棚户区改造正在进行,庙宇周围已开始部分拆迁,我只能希望在即将进行的大拆大建中,施工人员细致一些,能够找到保护佛像的“高阁”地基,为将来恢复原貌提供第一手实据。
一、地图
二、入口
三、天王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