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14元。。。

标签:
大学生生活费文化教育时评 |
分类: 观察 |
杭州大学生向家里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然后家长拒绝,然后这个新闻就上了热搜了。。
这个事情的确可以说说,说说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说说当下大学生们的消费观,再放大一点,说说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观,世界观,当今社会整体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水平,诸如此类。。
我不想说这些。说当今大学生们的事情,我自忖不了解他们,既然不清楚情况就说话那叫瞎说乱讲。说当今社会的金钱观、教育观、养育观,乃至世界观,又显得文章太大,太虚,太沉重,说了估计也没有人听,不说也罢。。
但,我的确很想说,也觉得,作为40年前的大学生,说一点自己的真事和感想,不算不着边际。
我是1978年入学的,算是文革后第二届大学生。我出生在一个小城镇,父母亲都是工厂的工人,拿着工资,我上学时,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也都工作了,所以,那时候,应该是属于将将过得去日子,不需要拉饥荒,也没什么积蓄余粮的城镇户口家庭。我上学的三年内,家里给我的生活费大约是每月10-20元左右,不多,但是已经完全够了。
事实上,除了家里给的生活费,我们还有一笔钱,是国家给的,这得感谢党的政策。我们这些读师范学院的学生,是国家养的,我们每月可以领到14元左右的伙食费。这样,对我们这样的学生来说,一个月的伙食补贴加上家里给的生活费,每个月自己可以支配的费用在20-30元左右,肯定算不上富裕,但比起那些来自农村的,家中有妻儿老小的同学来说,日子好过很多。
那些来自农村,且已经成家的同学,情况就比较艰难一些。这些同学上学之前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或者干农活,或者代课教书,或者外出打工,所得的菲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老人身体若是都还康健,那还能帮衬些,若是有病有灾的,不但不能帮助自己,还会增加额外的负担。他们中很多人都已经成家,育有子女,有的两个,有的三个。这拖家带口,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小组共有12位同学,但是把他们的子女全部加起来,有13位。我那时才20岁,更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所以很难完全想清楚,他们这样家庭,一家之主的男人出来读书,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之后,留下农村的妻儿老小是如何生活的。后来同学们聚会时,他们才会慢慢透露出来,自己上学的钱,要么来源于家里原本不多的积蓄,要么干脆就是向亲戚朋友举债。开学之后每月的生活来源,只有学校发给的每月14元的伙食费。就是这14块钱,他们还省吃俭用,硬是从牙缝中抠出个2元3元,5块6块,然后托人带回家补贴家用。他们日常生活之简朴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的一位老大哥就睡在我对面的上铺,每次他爬上床睡觉时,我们都可以闻到一股浓重的酸臭味儿:他的一双布鞋从开学就没有换过,一般一穿就是一个学期,到了学期末,已经破得不成样子,基本上就是一双破了底的拖鞋,也没有办法洗。因为只有一双鞋,所以,穿到后来,鞋子全黑,晴天是脚汗加灰尘,既黑又臭,雨天则湿淋淋挂满泥点子甚至泥浆。
当时我们全寝室的人都会把这个事情当作笑话,我们这些年轻一点的,甚至有些嫌弃,每到这种时候,他不恼不愠,也不作解释。后来,当我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心里总是怀着深深的歉疚。。。
沧海桑田,世道变迁。四十年岁月早已不止跨越了一个两个时代,很多东西,已经没了可比性,所以我们自然不能以那个时代的要求来苛责当今的大学生,说他们娇气,奢侈,浪费,只会享乐。
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没有变的,不会过时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耐劳,比如执著,比如争先,比如责任等等。。。
前一篇:中国男篮输球,教练不背锅?
后一篇:当年教书留下的两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