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媒体刍议三题(上)

(2011-08-18 15:49:29)
标签:

上海

传统媒体

自媒体

私媒体

传播理念

杂谈

分类: 观察

私媒体刍议三题(上)

 

私媒体刍议三题(上)

--上海公交车驱赶拾垃圾老人事件的传媒思考

 

2011年8月8日开始,网络上一段4分23秒左右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在此后短短的4天内,浏览的人数超过了150万次。视频的内容并不复杂,是发生在上海公交82路车厢内,年过八旬的上海港务局退休工人吴殿美与该车女司机及一名白衣男乘客的争执吵嚷,起因则是吴老伯携带捡来的四大包废弃饮料瓶以及一捆压扁的纸板箱上车,女司机和男乘客呵斥吴老伯不让他把垃圾带上车,还动手把这些东西扔了下去,吴老伯则极力地保住这些可以换钱的垃圾。视频的拍摄者是当天乘坐这辆公交车的周小姐,拍摄时间是8月6日的下午,两天后,她的同事小豪把视频上传到网络。

 

网友们关注这段视频,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虽然事件很小,但是以小见大,它所挑起的话题却是沉甸甸的,话题涉及贫富悬殊、社会公德、弱势群体歧视等重大主题。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题,我们希望从新闻学,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探讨这个事件和这段视频。

 

一、为什么是私媒体关注了这件事情,为什么私媒体能够引起这么巨大的波澜?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吴老伯这样的人被歧视被驱赶并不鲜见。面对城市的边缘人和边缘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有些麻木不仁了。那么,为什么视频的拍摄者周小姐还是拿起手机拍摄了这样的视频,她的初衷是什么?她和最终把视频上传到网络的朋友小豪仅仅是好玩,仅仅是手中有可以拍摄的工具,有可以发布的网络吗?他们关注这个事件,是纯粹技术性的,还是因为对吴老伯们抱着同情呢?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网络能够把这段视频的效用放大到如何火爆的地步?浏览这一段视频,点评这一段视频的网友又都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情和动机呢?

 

关于这段视频的拍摄过程,事后在接受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访问时,周小姐是这么说的:

 

《申》报:周小姐,我有点奇怪,你当天录制的视频看上去很完整,你是怎么做到的?

 

周:当时老人拿着三四个包装袋和一捆纸板箱从中门上来,因为是起点站,司机还在车下。看到老人上车,女司机和一名穿白衣服的男乘客就立即跟上来了,一边走一边骂。我当时就感觉要发生什么事情,于是立即掏出手机开始录视频。

 

《申》报:视频上网后,也有网友质疑你,说你太淡定了,有摄影的工夫为什么不出手帮老人一把?

 

:……我也想帮的,但是想起以前报纸报道的,出手帮的人被捅了一刀……

 

《申》报:你对老人此次的遭遇如何评价?

 

周:我感觉,现在的人还是冷漠了一些。

 

这段话很真实地反映了周小姐拍摄视频的情形,同时她还很坦诚地说明了为什么只是拍摄而没有上前制止驱赶吴老伯的行为的原因。虽然周小姐最后说的“我感觉现在的人还是冷漠了一些”这话是不是有些自责我们不好判断,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拍摄这段视频的周小姐并不是本着强烈的道德正义感,是为吴老伯鸣不平而刻意拍下拿出相机了拍摄的。应该说,周小姐拍摄时的特定情形和心态是较为普遍的,与绝大多数同类视频的拍摄没有更多的区别。

 

我们指出这一点,无非是想说明,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贪玩是人类的本能,看到一些新鲜的事情有着探究窥测的欲望这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记者这是可能的,每一个人或许都存在这样的潜质。这是“私媒体”发展的前提或曰基础。同时,技术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潜力得以发挥,人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便捷的手机拍摄记录功能和发达的网络发布平台是实现这些理想的一对翅膀。

 

“私媒体”发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需求的市场。现实生活中,无疑是存在这样的巨大需求的,就像小周和小豪一样,生活中的人们对类似的人和事情同样饶有兴趣。虽然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可能真实地经历过。但是,见过经历过,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兴趣再在网络上重温这样的事情,或许正因为自己也曾经经历过,所以就有着更大的发言权,有更多的话要说,这就为这些视频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有一个问题让我们有些惴惴不安。我们本来是可以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因为我们本来有这样的平台的,现有的公权媒体主流媒体已经相当发达,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每天都在不间断地发布新闻资讯。但是,遗憾的是,相对于每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现有媒体所能够提高的新闻资讯远远不够,我们的受众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新闻资讯的饥渴状态。当然,新闻资讯供不应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得到资讯的渠道有限,有新闻可供选择,可惜我们不能掌握。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我们所能够看到了新闻资讯是存在不足和缺陷的,由于很多种原因,人们对传统媒体公权媒体主流媒体所提供的新闻资讯并不完全满意,有的可能是对单条的新闻有意见,有着则可能是对那个平台不信任,这种不满意不信任不断累积,他们就可能转向寻找其他的媒体。正是因为所以,“私媒体”自媒体就应运而生,登堂入室了。

 

“私媒体”不是一个新概念。所谓的“私媒体”是针对公权媒体而言,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认为,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它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所以它也被称为自媒体。由于代表共权的媒体处于社会的主流层面,其内容与观点被视为正统的、主流的、绝大多数人的意见。而私媒体往往就被称为非主流的媒体。同时,相对具有上百年即使几十年经营发展历史的传统媒体,比如报纸电台电视台来说,所谓的私媒体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样,都应该划归于新媒体范畴。

 

“私媒体”具有与广大受众的天然粘合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先天地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传统媒体日益商业化和规范化的境况中如何保持独立性和非商业化秉性,如何解决大众化传播要求与分众化传播小众化需求个性化表达的矛盾,如何将单向化传播理念和路径转变为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传播理念和路径,在这三个方面,私媒体走出新的路子。

 

其实,从根本上说,这不是所谓的主流媒体公权媒体的错,有时候他们再怎么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在新闻的搜集和发布上,私媒体具有无法比拟的快捷方便。我们先不说作为传统媒体,它的从业人员和播出管道存在的局限,比如全国各级新闻机构的记者编辑总数100多万人,而中国目前的网民人数超过4.04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5月1日作《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专题讲座时称:截至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这两个数字可以显现两者巨大的反差。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需要经过采访写作制作刊播的漫长过程,有截稿时间,有播出固定时段和出报时间和发行时间,虽然可以做到24小时滚动播出,虽然可以随时加出号外,但是都很难做出新闻的刊播与新闻事件真正同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在刊播新闻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这也需要时间,而且不能保证所有的新闻都最终刊播。传统媒体的这一套流程是固定的,严格的,相对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程式化对亟需了解新闻事实的受众来说,显然是一种隔阂羁绊甚至是障碍。就网民参与的热情而言,因为网民发布自己的新闻零门槛,这对他们的积极性是个极大的鼓舞,虽然这样的情况是一种双刃剑,因为没有门槛或者低门槛,既是对网民们参与新闻传播有着积极地鼓励作用,同时也对新闻的准确性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也可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产生错误的虚假的新闻,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是,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网友参与讨论公共事件的热情。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私媒体的威力,重庆“钉子户”事件、微博打拐、厦门PX项目、卫生局长微博直播开房等等。国际上,最近发生的伦敦骚乱事件,埃及等非洲国家的持续动乱等等,其中都有私媒体的极大作用在里面。

 

回到上海公交车驱赶拾垃圾老人事件,或许这段视频4天内的150万点击量不算惊人,相对传统媒体几百万上千万的读者观众来说,这样的浏览量算是小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私媒体触及到了传统媒体忽略的或者来不及关注的那部分人和事,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能发挥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具有了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影响力,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小觑,不能忽视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